2016年烟台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939农业经济学[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衡量农业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方法与指标体系有哪些?
【答案】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的效益、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1)衡量农业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方法
①比重法
比重法是根据各次产业产值在产业结构中的百分比确定其合理程度的方法。但比重法并不能完全反映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
②类比法
类比法是用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同另一个地区相比,从而说明这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的方法。用于条件大体相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具有局限性。
③速度法
速度法是用一个部门的速度同另一个部门的速度比较,或者用一个部门现在速度同过去的速度比较,以此说明结构是否合理的方法。速度快慢只反映结构在一定时期的发展状态,并不能确切说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
④协调法
协调法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运动的内在规律性,综合考杳部门之间在一定时期的合理比例关系,使产业结构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不受阻碍地和谐进行的方法。协调法要对产业部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2)衡量农业产业结构的指标体系
①反映农业产业结构状况的指标
a. 土地利用结构
即耕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各种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b. 播种面积结构
即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c. 农业总产值结构
即各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比。
d. 农业商品产值结构
即各种农产品的商品产值占商品总产值的百分比。
e. 农业劳动力利用结构
即各业所占用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f. 资金利用结构
即各业所占用的资金占资金总量的百分比。
②反映农业产业结构的效益的指标
a. 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
主要指标有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净产值),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品成本,每元投资所得的产值、净产值、商品产值。
b. 反映社会效益的指标
主要指标有农产品商品量及其构成,农产品商品率,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
c. 反映生态效益的指标
主要指标有森林覆盖率,自然灾害发生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和水资源中有害物质含量。
2. 你认为农业家庭经营演变的国际经验是什么?
【答案】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
(1)大量的旧式小农被消灭,剩下一些也不起主导作用;
(2)农民并没有被农业工人所取代,农业中占大多数的依然是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的家庭农场,而这些家庭农场无论是在生产技术水平,还是在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主要发达国家的集体农场较少,家庭农场数量由多到少,规模由小到大,是主要的组织形式。社会主义国家在取消集体农场,采用家庭经营的组织方式后生产率提高。
几乎所有的文献都清楚地显示,家庭农场的效率高于而且优越于按其他劳动组合模式建立的农业生产组织。日前,集体农场在世界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在所有工业化国家几乎不存在,那些在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存在的集体农场的建立常常是非自愿的,而且其生存也往往取决于政府的各种补贴。研究表明集体农场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下。
3. 为什么在农业中家庭经营会大量广泛存在?
【答案】在农业中家庭经营会大量广泛存在的原因:
(1)农业生产特点与家庭经营的关系
①监督问题
要解决激励问题,首先要计算劳动量。只有将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劳动与最终的劳动成果及其分配直接挂起钩来,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而这只有在家庭经营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做到。通过劳动力市场雇佣仍不能解决计量和监督问题。
②决策问题
只有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权分散到直接生产者,农业决策才能灵活、及时、具体,才
能取得好的效益。
(2)分工协作与农业家庭经营的关系
农业劳动对象生长发育的规律,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协作的简单性和稀少性。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协作多是简单协作。由于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作业不能实行严格的分工协作,甚至一些简单的协作也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因此农业生产不适合采用工厂化劳动,而更适合采取家庭经营的方式。
(3)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家庭经营的关系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采用的农业技术主要分为两类:①机械技术; ②生物、化学技术。在应用上多数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由单个人进行、小同类型的农业技术关联性较小、许多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小受家庭经营规模的限制,使得家庭经营适合农业技术进步。
(4)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与农业家庭经营的关系
①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劳动激励多样
a. 家庭成员间利益和价值取向比较容易趋向一致;
b. 家庭无需靠纯经济利益的激励,就能够保持对其自身的目标和利益的基本一致性;
c. 家庭经营组织具有较持久的稳定性,家庭经营一般具有较长的预期,并能为实现这种预期而长时间自愿地协作。
因此,农业的家庭经营一般无需监督,管理成本几乎是最小的。
②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体质、技能上的差别有利于分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
家庭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合理分工,在时间上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上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a. 在劳动安排上,平时一人为主,农忙时全家齐上阵,必要时还可雇工,农闲时除照管人员以外,其余均可外出兼业;
b. 在劳动时间被分割的相当细碎的农业活动中,一些闲散和辅助劳动力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界定为: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需要。这种(农业、林业和渔业部门)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不造成环境退化是指希望人类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建立一种非对抗性、破坏性关系; 技术上运用适当是指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化并不主要依靠高新技术,而以最为适用、合理的技术为导向; 经济上可行是指要控制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国家则政难以维持和农民难以承受的局面; 能够被社会接受则是指生态环境变化、技术革新所引起的社会震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