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文艺学816文学概论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文艺学分为文学批评、文学史、______。
【答案】文学理论。
【解析】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 ______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
【答案】语言
【解析】题干这一命题包含两层意思:
①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媒体,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创作的,一切文学作品也都需要通过语言来欣赏;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的物质存在。
②语言也是文学的审美要素,人们阅读文学,不仅是欣赏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形象,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本身也会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因此文学又被称为语言的艺术。
二、1
3. 隐含的读者
【答案】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它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即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主导西方文论界半个世纪之久的形式主义文评批判最为有力,并最终结束了它的使命,开当今“读者时代”之先河,而“隐含的读者”所针对的正是形式主义的文本自足论。但接受美学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却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危机,引发后结构主义对“形式主义”进行新的本体思考,对西方形而上传统展开更加深入的批判,“隐含的读者”也因此不断受到挑战。
三、论述题
4.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案】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在此一发现之前,作家都有相对长久地沉思于某一事物的心理经验。蓦然领悟的发生,只不过是内心经验酝酿后从阂限下破土而出。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对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的眼光和非凡的观察力是和他的内在蕴藉有关的深层心理内容的外射。他之所以能在此事物中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是彼时彼境的需要、情绪、态度、价值观和凝聚成团的早先经验等许多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无意导向。
(3)艺术发现是对外在事物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例如,从物理世界看,手指活动只是有机体机械力的运动,当茨威格由此而发现赌徒正在挣扎着的灵魂的时候,便融进了自己的内在体验。
(4)艺术发现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原来事物中
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直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这个创造物灌注着作家的内心经验,近似原物实际却是世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例如周敦颐所礼赞的莲花,其外表并没有超出它在自然界的植物性状,但蕴涵着士君子高雅情操的莲花却是独特的“这一个”。
5. 参照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模式,分析文学活动四种理论视野各自的理论依据,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合理性与片面性。
【答案】(1)文学活动四要素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模式,即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学活动。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文学批评观念中只研究作家与作品关系的栓桔。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在文学活动整体中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 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 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2)文学活动四种理论视野各自的理论依据及其合理性与片面性
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索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是世界视角、作者视角、作品视角、读者视角。从上述每一个要素视角出发,都会看到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只从其中某一个视角看文学,便会暴露片面性。
①世界
世界即现实世界、社会生活。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话,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惟一源泉,从占希腊的“模仿说”,到近代的“再现论”,再到我国解放后的“反映论”,都大体表达了这样的认识:强调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理论依据是:文学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没有反映对象,就没有反映; 文艺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 文学作品中确实包含着现实世界的影子,这也是其合理性所在。不过,如果只看到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看不到二者的区别,看不到文学同时也是一种作者的主观表现,就具有片面性。
②作者
文学是作者创作的。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的相应感受,因此,文学也是一种作者的表现活动。从中国古老的“诗言志”、“诗缘情”到两方“心灵表现论”,都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其理论根据是:文学是作家“情动”与要表达情感的产物,文学中也确实包含着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与理想。不过,倘若只把文学看作作者情感的表现,而看不到文学与生活的联系、看不到作品有其自足性,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③作品
作品是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终都要表现为文学作品。不过,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现生活和表现作者生活中的情感,即它是按美的规律改造了生活与情思,这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它是以超越事物的本来形态,创造出更具普遍性的审美世界,包含更深广的意蕴,这说明文学作品确实有其审美的独立自主性。但如果过分强调了这一点,而割断了文学作品与生活、与作者的联系,也是片面的。
④读者
文学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而读者的阅读,既是对作品、人情世态与作家思想感情的了解与“复原”,又是一种“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修养对作品的意义进行具体化的理解,其结果必然与作品原意既有重合,也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强调文学欣赏与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认为作品是由作家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这一说法有其积极意义。但他们过于夸人文学接受中的再创造,宣布文本一经写出,“作家就死了”,作品任由读者去理解,有否认作品“原意”的意向,暴露出片面性。
总体而言,对文学活动四要素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几乎所有片面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即批评家往往只是根据其中的一个要素,就生发出他用来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生发出借以评判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这种做法是片面的。在运用文学活动四要素中的某一个要素进行作品分析时,一定要兼顾到其他三个要素,以免有失偏颇。
6. 简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答案】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中外文学史证实文学发展的继承性
文学活动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中外文学史的事实表明,各民族的文学都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都有一个继承、借鉴与创新、创造的历史过程。文学活动的发展,要以从它的先驱者那里承继下来的条件作为创造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不仅表现在优秀文学传统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方面,而且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上。
①从思想内容来说,历史上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的愿望和思想感情的作品,从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继承性。
②从艺术形式来讲,每个时代的作家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继承过去时代所形成的文学传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