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620文学理论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审美意识形态
【答案】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具体表现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是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2. 亚里士多德《诗学》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诗学文献,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讨论的对象主要是悲剧和史诗。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学科分类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性科学,诗学属于其中的第三类。因此亚里士多德《诗学》着重于诗的创制,是对怎样创作悲剧和史诗的一种技术性论述。
3. 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
【答案】文学语言,又称作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符合规范化的语言,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艺作品语言,也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著作的语言。文学语言的形成依赖于书面语的产生,而文学语言也具有口头形式,凡是合乎文学语言规范的,都是口头形式的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承担着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功能。日常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具体使用语言的结果,其活动领域局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着表情达意、相互交流的功能。
4. 文学风格
【答案】风格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某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在文学理论中,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文学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文学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5. 文学社会学
【答案】文学社会学是指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文学从创作到消费是一个组织起
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因此,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一种重要的形态,而且在所有的形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6. 叙述人语言
【答案】叙述人语言是指文字作品中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发感情、评论事物的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无论是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或抒发感受都离不开叙述人语言。同样,把作品各个构成部分连贯起来,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也全靠叙述人语言。因此,叙述人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运用叙述人语言,可以对人物性格作概括介绍,也可以对主人公的肖像作形象化的描绘,还可以描绘人物的神情动作。
7. 叙事模式
【答案】叙事模式是指在叙事作品中用于创造出一个故事传达者(即叙述者)形象的一套技巧和文字手段。L. 多莱泽尔根据:“第一,故事是由第二人称还是由第一人称叙述,第二,叙述者是否是行动的人物,第三,叙述者的主观态度以及对人对事的评价、评论是表达出来还是含而不露”这三条标准,划分出六种叙事模式。这六种叙事模式分别为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三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三人称主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一人称主观叙事模式。
8. 叙述视角
【答案】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对叙述视角研究得比较精细的是结构主义的批评家们,他们对叙述视角的形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二、论述题
9. 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答案】文学接受活动中产生异变的原因在于:
(1)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定于某一文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是一个在特定语词序列的导引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又是不可能的。
(2)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文本”中,虽然包含着被“还原”的客体内容,但同时又充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因此,与“第一文本”相比,“第二文本”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
10.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
【答案】人文关怀是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总主题,它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人
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l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的一切精神创造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因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由于文学所把握和反映的对象,都是具体的社会事件,都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境遇与遭际,都是人的欲念、情感、意志、行为和理想,因而人文关怀在这个领域,不仅在表现的具体性与生动性上,而且在内涵的丰富性与渗透力上,都是那些以抽象的方式认识和反映社会人生的其他精神创造物所无法与之比肩的。至于诚挚的情感与艺术的呈现方式给人文关怀带来的强烈感染力、巨大的震撼力与冲击力,则更属文学与艺术所独具的优长。正因为文学的价值追求是以人为中心的,高尔基曾把文学称之为“人学”。
(2)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灵魂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认定人和人的价值在世上各种事物中具有首要意义的人文主义,虽然肇始于公元14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但是其强调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对文学而言,既是主宰它的审美价值追求的灵魂又是它的存在的根据,因而是“与生俱来”的。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文学,它们作为生产力和认识能力尚处于低下水平的人类“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演绎的世界都充满了人文精神: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女蜗补天”、“后弃射日”,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怀; 在印度史诗里出现的那个集正直、勇敢、忠诚于一身的人神共体的英雄罗摩身上,明显寄寓着古印度人的美好的人文理想; 古希腊神话里诸神过的全然是人的生活,他们在七情六欲面前无动于衷,甚至于产生反感。
(3)作家是人类命运的关注者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者
各个民族各个时代优秀的作品,无不高扬人文精神。作家对社会生活把握和反映的方式尽管异彩纷呈,有的是写实的,有的是虚幻的或象征的,然而其共同点则是,在对生活的富有历史精神的肯定与否定、赞美与贬斥、同情与厌恶乃至于困惑、无奈的情感态度中,寄寓着他们特有的“悲天悯人”情怀。纵观我国文学史,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都留下了他们忧国忧民的伟大诗篇。关汉卿的戏剧大多献给了社会底层弱女子,对她们的苦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同时赞美了她们至死不渝的反抗精神,其惊天地泣鬼神的呐喊至今仍在艺术舞台上回荡。《红楼梦》的不朽魅力主要不是来自爱情故事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美好事物被摧残、被毁灭的无限痛惜。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小说的人文精神最为深厚,透过他那冷峻的笔调,从麻木的闰土、愚昧的华老栓、不幸的祥林嫂……尤其是那个寄寓着作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忧愤情感的阿Q 身上,人们看到的正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仟感的作家炽热的人文关怀。巴金也说他的小说都凝聚着强烈的情感,矛头是指向“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
总之,人文关怀从来就是也应该是文学创造的永恒主题,是其尚“善”的终极价值追求。现在,人类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面对着2p 世纪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人们在享受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遭遇到了新的生存危机,诸如环境污染,拜物主义与拜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