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47社会学概论[专业学位]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分层抽样?
【答案】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特点是按某些特性先将总体分成K 个互不重叠的子总体,或K 层(K 类),其大小分别为N 1,N 2, ......N k ,从每个子总体中独立地抽取大小分别为n 1, n 2, ……N k 的子样本。显然:
(1)分层抽样的分类
分层抽样可分为按比例分层抽样和非比例分层抽样。按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各层的子样本所占比例与本层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相同。对于非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在对总体做统计推断时进行加权处理。
(2)分层抽样的主要原则
①当将总体全部元素划分层时,各元素不能遗漏、不能重叠; 各层的权数应该是可知的; 应该可以从所划分的层中独立地抽选样本; 以提高精度为目的设计分层抽样时,应该使层内元素同质性程度尽可能高,层之间所调查变量的差异尽可能大。
②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合理地选择分层标准。
③层数的确定要精心设计。
2. 社会互动的类型。
【答案】社会互动的类型主要包括:
(1)一人互动、二人互动与多人互动(根据参与人数划分)
①二人互动关系可以获得在其他任何社会形式中不可能存在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
②当三人组中有两人发生冲突时,由于相互关系的不同,第三者可能扮演多种不同角色,主要有:
a. 中间人,以局外者的身份、公平和客观的态度来调解双方的冲突;
b. 二仲裁人,冲突双方都认可、能以公平的态度做出解决冲突的最后决定;
c. 从中渔利者,利用两人实际的或潜在的冲突来获取个人利益的人;
d. 分裂者和征服者,故意挑起和助长两人之间的冲突以便从中获利。
③在多人关系中,会形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网络,互动形式更为复杂。在大型群体中,个人面对的不仅仅是其他个人,而是似乎超越了个别成员之上的客观结构。在正式组织中,往往会形成明确的分工和严密的组织规范来制约人们的互动。
(2)人际互动与群体互动(根据社会互动的主体类型划分)
①人际互动是作为行动者的个人之间有意识、有目的的相互作用过程。
②群体互动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群体成员不是以个人身份出现,而是作为群体的代表出现,其行为方式也较为正式。
(3)熟悉情境互动、工作情境互动、社交情境互动(根据互动的目的划分)
①熟悉情境互动,是指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情境,交往双方没有特定的日的,较为随意,没有必要严格遵守规则或社交礼貌。
②社交情境互动,是在社交场合中发生的,人们往往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的日的。其互动过程也有一定的情感投入,有助于促进关系的发展。
③工作情境互动,是人们在工作场合和工作时所进行的互动过程。此情境中人们的行为往往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在其所属职位上代表了其所承担的角色或所属的群体。
(4)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划分)
①情感性互动,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人类社会互动中最常见、与人的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互动过程。
②工具性互动,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互动,互动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互动双方并不预期有亲密的情感关系和长期交往。
③混合性互动,介于情感性互动与工具性互动之间,是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建立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它既有情感性成分,又有工具性成分。
(5)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与顺应(根据社会互动主体间的利益、权力关系及其性质划分)
①交换
交换是指个人或群体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而发生的社会互动行为,交换遵循互惠原则,有助于通过创造持续的相互间的义务来维持交换的平等。
②合作
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主体之间为达到对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互动形式。合作性互动也是群体和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础。
一般说来,成功的合作应具备以下条件:a. 合作各方有某种共同目标,否则就无合作的必要; b. 对于如何达成目标有基本共识; c. 合作各方的行动相互配合; d. 合作各方要讲信用。
③竞争
竞争是不同的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日标的过程。在现代观念中,竞争不一定是零和的,竞争也会带来共赢的结果,而且,规则公平基础上的竞争可以激发社会活力,促进良险社会互动。
④冲突
冲突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等行为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
冲突的正功能:
a. 冲突可以反映出社会、组织或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促使社会变迁、组织变革和人际关系的调整;
b. 团体之间的冲突还可以增进团体内部的团结:
c. 有时冲突是人与人之间、团休之间和文化之间加深了解和理解的途径。
对冲突进行有效的调控,尽可能降低冲突的负面影响,发挥冲突的正面功能,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与任务之一。
⑤强制
强制是指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个人或社会群体的互动过程。在强制性互动中,所借助的力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⑥顺从与顺应
顺从与顺应是与强制相对的社会互动过程。在力量不对称的互动中,互动一方的强制意味着另一方的顺从或顺应。
顺从和顺应的区别在于:顺从是互动中的一方自愿地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即一方服从另一方; 顺应的含义比顺从更广泛,除包含顺从的含义外,还指互动的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顺应包括和解(即互动双方改变敌对态度建立友好关系)、妥协(即双方通过确定一些条件而暂时平息冲突)和容忍(即暂时采取克制态度以避免发生冲突)等形式。
3. 谈谈你对“乡土文化”的当代命运的看法。
【答案】(1)现代化对农村社区的乡土文化带来了以下冲击:
乡村淳朴人情受到了商品经济中唯利是图的价值观的侵蚀; 乡村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本土气息的文化形态在现代文化的侵袭下日趋式微; 深受商品经济影响的消费文化、不切农村实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生活。
(2)学者对“乡土文化是否正在逝去”的不同观点:
①一些学者认为,传统文化和地方信仰由于受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现代文化的严重挤压而再难有生存空间,而这将会导致乡土文化的边缘化和农民主体性的逐步丧失,并由此带来农民普遍的文化无根感和焦虑感。
②也有学者认为,乡村文化的蜕变只是乡土文化危机的表象,乡土文化的根基和精神内核并未受到根本性的冲击。村民的生活虽经受着城市文化的冲击,但是左右人际关系远近亲疏的伦理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习俗,依旧在支撑着乡村的社会秩序,并在村民的合作组织和权力结构的运作中自然呈现。
(3)尽管对于乡土文化在农村社区现代化过程中的处境存在着诸多争议,但是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适应和融入现代城市的生活轨迹来看,乡土文化经历了“移植一解构一抽空”的过程,传统文化的消解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
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复制传统的乡土社会关系网来移植乡土文化去适应城市,但是为了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