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817综合考试[艺术学]之艺术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美国螺旋形的建筑“所罗门·古跟海默博物馆”建于1959年,是_____设计的。

【答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解析】古跟海默博物馆是所罗门·R ·古跟海默基金会旗下所有博物馆的总称,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私人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也是全球性的一家以连锁方式经营的艺术场馆。古跟海默基金会成立于1937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跨国文化投资集团。其中,最著名的古跟海默博物馆为美国纽约古跟海默博物馆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跟海默博物馆。

2. 《人物御龙帛画》是我国_____时期的帛画代表作之一。

【答案】 战国中晚期

【解析】《人物御龙帛画》是战国中晚期的帛画精品,1973年出土于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人物御龙帛画》描绘的是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 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龙尾之土立有长颈仙鹤,龙体之下有游鱼。《人物御龙帛画》的出土有助于人们了解战国时期楚国的丧葬制度,同时也体现了战国时期楚国高超的绘画艺术。

3. _____的开播标志着我国频率专业化的开始。

【答案】珠江经济电台

【解析】珠江经济电台成立于1986年,它的开播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板块节日模式电台的诞生。作为国内第一家成立的经济电台,珠江经济电台拥有良好品牌效应,是华南地区最大型、最权威的经济类电台。珠江经济电台致力于打造具有浓郁现代都市生活色彩的广播节目,为听众提供强档的新闻、财经、市场、生活服务资讯和时尚的音乐娱乐享受,其创立的“珠江广播模式”在中国广播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4. 五代画家荆浩所著《_____》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述。

【答案】笔法记

【解析】《笔法记》,又名《山水受笔法》、《画山水录》,是五代荆浩所撰的一部山水画论。《笔法记》诞生于山水画渐趋成熟的时代,它在总结前人及作者自身经验的基础上继往开来,构建出山水画论的体系,其中,“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是《笔法记》的理论核心,也是对唐代山水画创作经验的全面总结。《笔法记》是荆浩苦心钻研的理论结晶,对后世山水的

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简答题

5. 简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

【答案】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具有主体性特征,具体表现为:

(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

审美娱乐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达到心灵自由、精神愉悦的效果。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必须通过其审美价值才能实现,而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又只有在鉴赏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鉴赏主体充分地拥有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娱乐属性。

(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

艺术作品还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所以鉴赏主体又具有突出的认知属性,通过艺术形象认识社会与自然的本质,达到对社会与自然的深层洞察。

(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

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产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其文化阐释与品评兴趣的价值或属性,因此,在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自然要对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进行阐释。

(4)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

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必须经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6. 如何理解“艺术生产”这一命题?

【答案】(1)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生产形态

从社会生产实践的角度看待和考察人类及人类的一切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在考察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把一切人的族类本质特征归为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和全面的、自由自觉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生产活动,归结为人的能动的实践。

(2)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①“艺术生产”的内涵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着两个层次的涵义; 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②“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或本质区别

a. 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

第一,物质需要

艺术生产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是不同的。人出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出对于外界事物的各

种要求,如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等等。人的各种需要是由不同方式的生产创造出来并加以实现的,而不同方式的生产则分别满足人的不同的需要。物质生产的产品直接用于人们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物质需要或实用需要,本身并不存在或发生什么“意义”的问题。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产品如食品、衣服、住房、交通工具等,虽然也包含审美因素,但主要价值却在于物质的功用性和使用价值。

第二,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即人们喜爱和要求欣赏艺术作品。艺术这种“艺术生产”的产品即艺术作品,则包含并且发生着社会意义,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审美反映的产物。它与人的意识的关系是直接的,与物质现实的关系是间接的。人之所以进行“艺术生产”,制造艺术作品,主要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影响人们的精神。艺术直接影响的是人的精神意识、思想感情、审美心理等,只有通过对人的精神的影响才能最终影响实际的社会生活。

b. 从产品的消费来看

艺术这种“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具有自己的特殊的审美属性。在现代社会中,艺术品在进入流通领域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但商品属性决不是艺术品的主要属性和本质属性,所提供的则是人的精神上的消费、情感上的享受。

7. 结合第一章的有关内容,试论艺术美。

【答案】(1)艺术美的根源

①艺术美是现实美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就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而言,现实美是第一性的,艺术美是第二性的。现实美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现实事物的美,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深化和升华,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②现实生活是艺术作品艺术美的源泉

现实生活是人类社会多种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情感生活等等)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现实整体。从价值上来说,它既包含着真善美,也有假恶丑。从时间上来说,就是它的当代性,即包含着过去和未来时间维度的当代性。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当代性。现实生活的当代性是它有着自己历史时期的根本问题、主要趋势和特殊矛盾。

③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来自自然界的美

印象派美术作品中的光与色,中国山水画中意境的特定美感都是艺术家们研究自然,“外师造化”,“行万里路”的结果。所以,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来自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认识的物化形态。

(2)艺术美的条件

①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是艺术作品艺术美的必要条件

美的艺术作品必须是完整的,其内容与形式必须是和谐的、统一的。内容与形式的任何不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