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大学0203世界经济之国际金融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概念题

1. 最优指派原则

【答案】最优指派原则由蒙代尔提出,这一原则的含义是:每一目标应当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着相对最大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如果在指派问题上出现错误,则经济会产生不稳定并且距均衡点越来越远。根据这一原则,蒙代尔区分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影响内外均衡上的不同效果,提出了以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平衡目标、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目标的指派方案。

2. 货帀论

【答案】货币论(MonetaryApproach )的创始者主要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约翰逊(H.Johnson )和他的学生弗兰科

的货币主义学说有关,它从货币的

角度而不是从商品的角度,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调节主张。

⑴货币论的假定前提

货币论有三个基本假定:①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②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③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⑵货币论的基本理论

①从长期看,假定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等,即

②名义货币的需求函数:

③名义货币的供给函数:

由以上三个式子整理可得:论的最

基本方程式,和AD 分别表示国际储备的变动(即国际收支)、名义货币需求的变动和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该方程式的含义如下:①,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②国际收支的调节,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

(3)货币论的政策主张

货币论的政策主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的。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由货币政策来解决。

货币论的出现同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 进一步可推出该式是货币

②所谓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指货币供应政策。因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利率的稳定函数,而货币供应则在很大程度上可由政府操纵。

③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等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而且这种影响是暂时的。

(4)对货币论的评价

①货币论的假定前提。货币论认为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但如果它不是稳定的,那么国际收支就不能仅仅从货币供应的变化中预测出来。另外,货币论假定货币供应对实物产量和收入没有影响。也不尽切合实际。

②货币论政策主张的基本含义。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逆差的基本对策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个政策结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价格不变,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来缩小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的缺口。然而,事实上,当名义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时,价格必然会上升,从而名义货币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会自然上升;如果降低名义货币供应,在价格刚性的条件下,只能导致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另外,货币论还提出当采用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时,必须结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货币论政策主张的含义或必然后果,就是以牺牲国内实际货币余额或实际消费、投资、收入和经济增长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这一点,曾受到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

③货币论的理论意义。货币论的最重要贡献是从开放经济的角度把货币供应的来源区分为国内部分和国外部分,从货币主义的角度为国际收支的分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而为国际收支调节提供了一项新的可能选择。

3. 汇率变动的资本供给效应和劳动供给效应

【答案】(1)汇率变动的资本供给效应

对资本K 而言,K 可以分为

分,

资本的表示通过经常账户所得收入中转化为K 的部表示本国经济在内循环过相应增加;表示通过资本与金融账户中长期资本流入转化为K 的部分,程中完成的资本积累。当本国货币贬值(名义汇率e 值上升)时:①经常账户收入增加,转化为相应增加;②等量外国资本流入所能兑换的本币值增加,即转化为资本的

也相应增加。因此,本国货币贬值会引起③在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下,本国货币贬值要求本国货币供应量同时増加,收入效应和实际货币余额效应使储蓄增加,储蓄转化为资本的

(2)汇率变动的劳动供给效应

对劳动L 而言,随着本币贬值,总需求上升,本国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对劳动的需求提高,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劳动而提高工资水平,从而劳动供给増加。这种效应被称为汇率变动的劳动供给效应。

的增加,即资本供给的増加,这种效应被称为汇率变动的资本供给效应。

4. 固定汇率制

【答案】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是汇率制度的两大基本类型。固定汇率制是指政府运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确定、公布及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照物之间的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其参照物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某一种外国货币或一组货币。从19世纪中末期到1973年,世界各国的汇率制度基本上属于固定汇率制,它包括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和纸币流通条件下的固定汇率制两种类型。在金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中心汇率按金平价之比确定,汇率波动幅度以黄金输出点为上限,以黄金输入点为下限。固定' 汇率制自发形成,并且各国货币的金平价一般不会变动,各国之间的汇率也就能够保持真正的稳定,因此,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是典型的固定汇率制。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固定汇率制是通过国际间的协议(布雷顿森林协定)人为建立起来的,各国货币当局通过规定虚设金平价来制定中心汇率,再通过外汇干预、外汇管制或国内经济政策措施被维持在人为规定的狭小范围内波动,固定汇率制人为形成,并且原则上各国货币的金平价是可以经常调整的,这样汇率也就可以经常变动,因此,这种固定汇率制严格说来只能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

5. 国内资源消耗比例曲线

【答案】国内资源消耗比例曲线是表明汇率与国内资源消耗比例关系的曲线。进口资源消耗比例曲线是表明汇率与进口资源消耗比例关系的曲线。

在本国产出水平一定,即资源消耗总量既定的情况下,来自国内的资源消耗增加,来自国外的资源消耗便相应减少;反之,来自国内的资源消耗减少,势必要求来自国外的资源消耗増加,两者成反比关系。具体而言,汇率变动具有支出转换效应,本币贬值引起国内资源相对便宜,则国内资源的消耗相对增加;本帀升值引起国外资源相对便宜,则本国生产所使用的国外资源相对增加(或者,从内涵经济的角度看,就是本国所能交换和利用到的国外资源相对增加)。因此,资源消耗型经济増长,其实就是更多依赖本国资源的经济增长,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其实不仅仅是国内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且同时还是更多利用外国资源的经济增长。

用图来表示汇率水平的决定。图中的纵轴表示汇率水平,在直接标价法下,向上表示本币贬值,向下表示本币升值。本币贬值使进口资源相对昂贵,国内资源消耗比例増加,故国内资源消耗比例曲线斜率为正。本币升值使进口资源相对便宜,国外资源消耗增加,故进口资源消耗比例曲线斜率为负。假定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国内外资源消耗的合意比例,也表示本国自然资源使用和劳动力就业的合意比例,那么,交点同时也代表着应有的均衡汇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