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大学汉语基础(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經典釋文
【答案】经典释文是由唐代陆德明所著的一本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庄子》等。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崇。
2. 郑笺
【答案】郑笺是汉·郑玄所作《<毛诗传>笺》的简称。郑玄兼通经今古文学,他以《毛传》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郑笺说,加以疏解。《郑笺》训话主要是字词句的训释,这是学者研究《郑笺》的重点,但《郑笺》也涉及整体内容的训释,关于这点历代学者没有涉及。从分析篇章结构、补释文题主旨、说明史实典故、解释名物制度看《郑笺》整体内容的训释,它从总体上进行了科学的整体的关照与把握,这对后世注释之学是极人的启发。
3. 连绵字
【答案】连绵字是指两个字连缀在一起表一个语素意义的双音节词。从语言角度来说,就是“连绵字”,又称联绵词。先秦以前,就有数量不多的连绵词。连绵的名称见于宋代张有的《复古编》。连绵字可以分为:
(1)双声字。如“犹豫”、“留连”等。
(2)叠韵字。如“仿徨”、“叮咛”等。
(3)非双声叠韵字。如“淡漠”、“颠沛”等。
除这三类之外,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连绵字,如王国维的《连绵字谱》。
4. 钱大昕
【答案】钱大昕是我国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字晓征,一字辛嵋,号竹汀。汉族,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响誉海内的著名学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公推钱氏为“一代儒宗”。参与编修《热河志》,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又与修《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及《天球图》诸书。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
【答案】(1)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2)再:第二次。
6. 苟有險,餘必下推草車。
【答案】险:难走的路。
7. 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答案】舅:丈夫的父亲。
8. (晋灵公)犹不改,宣子骤谏。
【答案】骤:屡次,多次。
9.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孟子·滕文公下》)
【答案】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由于。
10.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
【答案】(1)再拜:再拜稽首是比稽首更重的一种礼,先拜,然后稽首。
(2)奉:捧。
三、简答题
11.谈谈下面几个汉字在六书上的形体结构特点。
行 徒 役 街 衍 徕 微
【答案】(1)行: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作“”,本义是道路。
(2)徒:形声。从辵(chu ò),土声。本义是步行。
(3)役:会意。从人从殳(sh ū)。本义是服兵役,戍守边疆。
(4)街:形声。从行,圭声。本义是四路相通的大道。
(5)衍:会意。从水,从行。本义水流入海。
(6)徕:形声。从彳(chi ),来声。本义是到来,与“往”相对。
(7)微:从彳(chi )(wei )聲。本义是隐秘地行走。
四、分析题
12.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1)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2)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3)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4)狂者伤人,莫之怨也。
(5)盗者孰谓? 谓阳虎也。
(6)贤哉,回也!
(7)姜氏何厌之有?
【答案】(1)肘:名词用如动词。用手肘撞。
(2)富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贵。
(3)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药。
(4)“莫之怨”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提前至谓语动词之前。
(5)“孰谓”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提前至谓语之前。
(6)谓语前置。正常语序应该是“回也,贤哉!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加强语气,会将谓语提前至主语之前。
(7)“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必须提前至谓语之前,此句中还以“之”复指宾语“何厌”。
13.说明以下句子各包含什么样的句法特点。
(1)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
(2)而为之箪食与肉,真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
(3)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三年》)
(4)圣人有百,吾孰法焉? (《荀子·非相》)
(5)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6)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史记·管晏列传》)
【答案】(1)该句是以“……者……也”为典型标志的判断句。
(2)“为之箪食与肉”是双宾语句。“之”是间接宾语,“箪食与肉”是直接宾语。
(3)“其祁奚之谓矣”,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其谓祁奚矣”,“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吾孰法焉”,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正常语序应为“吾法孰焉”。
(5)莫之或欺,没有人欺骗他……或,句中语气词,与“莫”呼应构成“莫之或……”习惯格式,强调“没有一个人这样做”的意思。
(6)三见逐於君,“见+动词”是古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仍有遗留,如“见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