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阶级与国家

【答案】①阶级是指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它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 ②国家是指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所建立的一套具有强制力的机构体系,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一种以阶级的统治为其实质的社会权力的组织形式; ③两者的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

2. 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理想的境界。就个人而言,是指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是指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是指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是指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3. 交往

【答案】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交往始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又不仅仅存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它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双方都不仅要承认自己是交往的主体,同时要承认他人也是交往的主体,交往是一种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4. 现实性(现实)

【答案】现实性(现实)是标志一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的范畴,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5. 经济基础

【答案】经济基础,即社会核心生产力为基础的的经济结构总和,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6. 政治上层建筑

【答案】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

联的方式,包括政权机构、政府部门、党派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并且体现着人们之间的一定政治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主要内容有:建立起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等。

7. 量变

【答案】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它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状态。量变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逐渐的、连续性的变化,因而也叫渐变、渐进或进化。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它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各个方面又统一又斗争而引起,是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连续不断的变化,因此,它具有客观普遍性。

8.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答案】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现实基础。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组成。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的政治交往关系制度化所形成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思想上层建筑是人们的精神交往关系规范化和意识形态化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①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体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不仅经济基础根本性质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根本性质的变化,而且经济基础发生部分质变时,上层建筑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及其特点。体现在上层建筑通过“保护自己”与“排斥异己”的方式为经济基础服务; 通过对社会生活控制的方式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其含义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对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起促进作用; 当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对经济基础起阻碍作用。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社会基本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依据,是制定自己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9. 市民社会

【答案】市民社会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思想家用来表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术语。马克思主义用来指资产阶级社会或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具体体现在:

①在古代西方,市民社会是指市民的共同体一一国家,即政治社会。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 ②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

③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10.矛盾的主要方面

【答案】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不仅同一事物中的各个矛盾是不平衡的,而且同一矛盾双方的

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在事物内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力一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11.技术社会形态

【答案】技术社会形态: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按此标准,人类历史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12.系统

【答案】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事物以及事物之间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系统论就是具体揭示对象的系统联系及其规律性的观点和方法,它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普遍联系思想的正确性。在系统论中,系统具有相关性、整体性、有序性三个基本特征。

二、简答题

13.如何理解马克思曾指出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答案】“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过的观点。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哲学的时代性和功能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1)时代性

①任何哲学理论的产生尽管离不开创立这种哲学的哲学家个人,但从根本上说来,是与它产生的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分不开的;

②它同那个时代的需要密切相关。虽然有些哲学体系中包含某些编造和冥想的成分,但从这种哲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它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来看,都离不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

(2)功能性

①哲学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途径,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③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哲学不是简单地、刻板地描述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而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这种关系作出评价。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重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命题。

14.简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及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影响。

【答案】马克思在《莱恩报》时期最苦恼的就是形而上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该问题对其思想发展历程的影响如下:

(1)辩证唯心主义

早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他认为只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就能使得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