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725教育学基础理论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解释并举两个实例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
【答案】(1)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个体或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2)教育可能对个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例如过分强调知识授受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又如反复的机械练习会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3)教育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国家推行“教育先行”政策,抑制了这些国家投资发展经济及其他社会事业,又如研究发现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在再生产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不平等。
2. 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在每一阶段应注意哪些主要问题?
【答案】操作技能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处于不同的技能学习阶段的个体,其操作表现的特征是不同的。针对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并从教学实际出发,操作技能的学习可以分为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与操作的熟练这四个阶段。
(1)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过程
①操作的定向
操作的定向是指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虽然操作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在形成之初,学习者首先要掌握与动作有关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有了这种定向映象,学习者在以后实际操作时就可以受到该映象的调节,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②操作的模仿
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定向映象的模仿是机械的模仿。有效的操作技能的形成的模仿需要以认知为基础。
操作技能最终表现为一系列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即只有实际地做出合法则的活动时,才能算是掌握了操作技能。通过模仿,把知转变为行,将头脑中各种认识与实际的肌肉动作联系起来。
③操作的整合
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学习者在模仿阶段只是初步再现出定向阶段所提供的动作方式,但大部分的复杂的操作技能,不仅要准确地做出每一个操作动作,而且还应掌握各动作间的动态联系,而这种动态联系在模仿阶段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整合,各动作成分之间才能协调联系,动作结构才逐步趋于
合理,动作的初步概括化才得以实现。
④操作的熟练
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一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操作的熟练的内在机制是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了动力定型,即大脑皮层的概括的、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2)每一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①操作定向阶段
a. 操作定向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1个重要的环节,是操作活动的自我调控机制。即准确而清晰的定向映象可以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实际的操作活动,去做这样或那样的动作,注意或利用有关的信息。缺乏定向映象或受到错误的定向映象调控的操作活动经常是盲目尝试,效率低下,难以形成合乎要求的操作活动方式。
b. 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形成有关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即有哪些要素构成某一操作活动,各动作要素间的关系、顺序如何; 对活动方式的认识,即操作的轨迹、方向、幅度、力量、速度、频率、动作衔接等。
c. 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有关信息。该方面的定向映象包括对各种有关和无关的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如有哪些反馈信息可以利用,哪些刺激容易引起分心等。学习者了解这些信息,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心理表征,即起到定向作用的心理映象。
②操作的模仿
模仿是形成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这表现在两方面:模仿可以检验已形成的动作定向映象,使之更完善、巩固、充实,有助于定向映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可以加强个体的动觉感受。动觉是一种反映身体各部分运动和姿势的内部感觉,它在操作技能形成中调节、控制动作的进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控制机制。通过模仿,个体可以获得初步的动觉体验,有利于准确的动觉体验的产生。
③操作的整合
在整合阶段,个体对动作的有效控制也逐步增强。因此,整合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是从模仿到熟练的一个过渡阶段,也为熟练的活动方式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在有些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要求将部分动作进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动作结构。
④操作的熟练
操作的熟练是操作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是由于操作活动方式的概括化、系统化而实现的,操作的熟练是操作技能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由操作技能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各种技术能力的形成都是以操作的熟练为基础的。
3. 班都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如何看待学习过程和学习条件的?
【答案】班都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并可以此引导观察者在今后作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班都拉认为,这一过程受到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①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如果人们对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不加以注意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有:榜样行为的特性、榜样的特征、观察者的特点。
②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表征。如果人们只注意观察他人的示范行为而不能把这种示范以符号编码的形式保存下来,那么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就不会对他们产生很大影响。示范信息的保持主要依赖于两种符号系统: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③动作再现过程是把符号性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己经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把它经过编码后良好地保持在记忆中,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因此,动作再现过程决定那些己经习得的动作转变为行为表现的范围和程度。班都拉认为,个体对榜样行为的再现过程可以划分成:反应的认知组织,反应的发起和监控,以及在信息反馈基础上的精练。
④班都拉把习得与行为表现相区分,认为行为表现是山动机变量控制的。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班都拉特别强调替代强化及自我强化的作用,实质是强调学习中的认知性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4. 请阐述你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的科学”这‘命题的认识。
【答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的科学”这一命题根据确定教育心理学对象的依据而对教育心理学对象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①以学生学习作为研究对象的必要性。把学生的学习作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本学科的特殊性决定的。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是从其母系学科——教育学与心理学中分离出来的。依教育的系统论观点及经验传递说,学生及其学习是教育系统三元统一体中的构成要素之一。把学生的学习作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体现了教育心理与其他教育学科的联系,又体现了其区别。
②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教育心理学以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为研究对象,首先要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与类型。因为只有弄清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才能进一步去深入探讨学生学习的规律。
③揭示学生学习的规律。学习规律即学习的发生、变化及发展的必然性。教师与学生只有了解了这种学习的必然性,才能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学习和教学,才能完善或优化教学系统、提高教学成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成效服务的,为此必须揭示学生学习的规律。
④研究学习规律在教与学中的应用。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最终是为了改革教学体制,优化教学系统,从而提高教学的效能,加速人才的培养。这就不仅要研究各种学习规律,同时也要研究这些规律在教与学中的应用,以利于这些学习规律转化成为教与学的技术。只有这样,教育心理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在教育实践中的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