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16管理学与政治学之现代管理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决策
【答案】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其含义包括:①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既可以是单个的管理者,也可以是多个管理者组成的集体或小组); ②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③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和利用机会。决策遵循满意原则,其依据是信息。
2. 信度与效度
【答案】信度是指考评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一致性指不因所用考评方法及考评者的改变而导致不同结果; 稳定性指一定时间内重复考核所测评的结果应相同。主要表现为一个测量过程中各项目的得分是否基本相符合,两次测量考评的分数是否前后基本一致。
效度是指考评所获信息与待测评的真正工作绩效间的相关程度。考评测量的效度越高,表示它所测量的结果能正确反映工作绩效的程度越高。效度反映运用某种技术得出的测试结果所能真正衡量被测试对象的程度。效度差便是所测量的不是拟测的,无关信息被纳入,有关信息却被忽略了,出现文不对题与答非所问的弊端。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体现为:信度将影响效度水平的高低,信度是对测评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反应,而效度是结果与工作绩效相关程度的反应。一般而言,测评者的绩效结果越稳定、越一致则其结果与工作中的绩效水平的相关程度就越大,反之则越低; 有效的考核既要有信度又要有效度。二者共同作为测评考核有效性的手段。
3. 工作轮换
【答案】工作轮换是指使各级主管人员在不同部门的不同主管位置或非主管位置上轮流工作,以使其全面了解整个组织的不同工作内容得到各种不同的经验,为其今后在较高层次上任职打好基础。工作轮换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受训者到不同部门考察工作但不会介入所考察部门的工作; 二是受训者介入不同部门的工作。工作轮换有利于促进员工对组织不同部门的了解,从而对整个组织的运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能力,帮助他们选择更合适的工作; 有利于部门之间的了解和合作; 但也会存在诸如增加培训费用、难以培养专业化人才等不
足。
4. 职务轮换
【答案】职务轮换是指通过横向的变换,使员工从一个职位调到另一职位以扩展其工作经验的培训方法。一方面,职务轮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专业分工过细带来的弊端,使员工有机会承担多种工作任务,学会多种工作技能; 另一方面,职务轮换可以使员工全面了解整个组织的不同工作情况,培养更广阔的工作视角,为员工今后的发展和升迁打下基础,从而有利于培养全面的高级管理人才。
5. 管理审计
【答案】管理审计是对企业所有管理工作及其绩效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和鉴定的一种方法,它比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范围还要广泛。管理审计虽然也可以组织内部的有关部门进行,但为了保证某些敏感领域得到客观的评价,企业通常聘请外部的专家来进行。管理审计利用公开记录的信息,从反映企业管理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若干方面将企业与同行其他企业或其他行业的著名企业进行比较,以判断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水平。
管理审计通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为指导企业在未来改进管理系统的结构、工作程序和结果提供了依据。但管理审计也存在不足,主要是过多地评价组织过去的努力和结果,而不注重预测和指导未来的工作,这一点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二、简答题
6. 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为什么定性决策方法仍有用武之地?
【答案】定性决策方法是一种直接利用决策者本人或有关专家的智慧、能力和经验,在系统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掌握的具体情况与资料进行决策的方法。如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等。科学的定量决策是重要的,但它不能取代科学的定性决策。在计算机己经普及的今天,定性决策方法依然有用武之地,这是因为:
(1)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定量方法适合于具体问题的决策,如价格的制定、产量(批量)的确定、市场产品寿命的状态分析等,而定性方法由于它由决策者通过综合思考,全面比较,联系推理,可以对复杂的、全局的、综合性的问题做出有效的决策。所以越是处于高层的决策者,越是面临综合性强的问题,越要偏重十使用定}h}的方法。
(2)在使用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定量方法时,往往其中某些系数的选择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到底采用上限还是下限,其结果不大一样,而其根据在于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因此,可以说,定量方法本身就包含着定性的因素。
(3)决策数学模式的建立都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的,影响事物发展的许多因素是己知的,但更多的因素是未知的; 就是已知因素中,其影响情况与影响程度,许多也是难以掌握和确定的。为此,要建立起能够进行运算(包括借助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和在有效时间内能计算出成果的数学模式,就不得不对某些因素予以舍弃,或将变量改为定量,经过这样的技术处理才能有实用价值。而这
此技术处理又取决于建模者的主观认识与思维倾向,这仍属于定性范畴。
(4)即使采用计算机技术计算出各种期望值,到底要采用那一种期望值作为决策的依据,仍然要由最终决策者的定性选择。
(5)诀策过程有许多内外界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不是固定不变的,对于这些常变常新的情况,不可能反映到定量决策的方法中去,只能依靠最高决策者的定性思考,对定量结果进行必要的修正与调整。
7. “调整性纠偏”与“彻底性纠偏”的差别是什么?
【答案】“调整性纠偏”与“彻底性纠偏”的差别表现为:
(1)“调整性纠偏”是指在控制过程中,将出现问题的工作纠正到正确的轨道上; “彻底性纠偏”是指首先要弄清工作中的偏差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然后再从产生偏差的地方开始进行纠正行动。
(2)调整性纠偏主要目的是使出现问题的工作结果与目的相符; 彻底性纠偏关注的是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致力于从根本卜解决问题。
许多管理者常常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而不采取彻底纠正活动,并因此才满足于小断的救火式的调整纠偏行动。然而事实证明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对偏差进行认真的分析,并花时间永久性纠正实际工作绩效与标准之间的偏差是非常有效的。
8. 管理职能理论与管理角色理论有什么样的联系?
【答案】管理职能理论首先由法约尔提出,他用一套综合的职能来描述管理者的工作。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古利克的进1步推动,后者为经理们提出了管理七职能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职能论的主张者们认为:“那些对经营者有深入了解的人可以从中找到与之相适应的、任何一个总经理的每一种重要的活动。”
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者角色理论认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管理角色,同时他又把这10种角色进一步组合成三方面: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其中,人际角色包括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员,信息角色包括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两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管理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两种观点依然有很多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管理者可能职务和所承担的职能不同,但无论承担何种职能,都在扮演着各种角色。车间主任、总经理、政府官员以及其他经理人,都可以用}一种角色来描述。
(2)不同的管理者承担的管理工作确实存在着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排斥共同角色和共同特点。同样,扮演着同一个角色,在不同的环境下,也可能承担不同的工作,发挥着不同的职能。
(3)管理职能理论和管理角色理论两者并不矛盾,侧重点不同,但阐述管理的实质却相同,两者是相互交义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