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依据学习与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来促进心理发展?
【答案】学习与个体的心理发展之问的关系是辩证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表现在心理发展制约学习,学习促进心理发展。
①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依存性学习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作用,将主体新获得的经验和原有经验结构相整合而实现的。因此,欲进行有效的学习,原有心理结构中需具备适当的知识、技能和一定的学习动机。若缺乏相应的知识、技能和学习动机,则难以产生学习,新的心理结构也难以建立。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受心理本身的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心理学及其认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也都表明,新的学习受到原有的心理结构及其水平的影响,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了新经验的习得水平和难易程度。
②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个体的一生发展来看,其心理发展无疑都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习在心理发展中是一个最直接的决定因素; 从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来看,新的学习情境引起个体的认知不平衡,即产生一种问题情境,并导致个体产生相应的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使个体学习动机由潜在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成为学习的实际动力; 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个体通过不断地学习,获取各种知识、技能与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并通过广泛的迁移,逐步形成能稳定调节个体活动的多种类型、多种水平的能力与品德。
2. 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教学是一种经验传递系统,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它是由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作为传递对象的经验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在教育系统中,教师所处的地位是经验的所有者和传授者,其职能主要是传授经验。学生所处的地位是经验欲得者和接受者,其职能主要是接受经验。根据对教育的理解,学生的学习的根本特点是学生学习的接受本性和建构本性,而由此还派生出了一些特点。
①根本特点
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主动构建活动来接受信息,形成经验结构或心理结构。学生学习的接受一构建本性是由教育系统的本性决定的,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否定接受一构建本性,必将导致否定教育,也将阻碍教育的发展。
②派生特点
学生学习的间接性,在经验传递系统中,学生主要是接受前人的经验,而不是亲身去发现经验; 学生学习的定向性,学生的学习是在经验传递条件下进行的,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与方向性; 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表现在前后学习相互关联,当前的学习与
过去的学习有关,同时也将影响着以后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意义性,这表现在学习方式的意义性和学习内容的意义性两方面。学生要真正地接受经验,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必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必须以有意义方式来进行学习; 学生学习的言语性,在经验传递系统中,传递经验的主要媒体是言语信号,这使学习者不仅能够掌握具体的经验,而且也能够超越狭隘的具体事物的限制,去掌握抽象、概括的经验。
3. 教学媒体有哪些不同的类型? 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1)教学媒体也简称媒体,指教学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如课本、挂图、录音、录像带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媒体把教学内容的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媒体接受教学内容的信息。教学媒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①《美国大百科全书》中将教学媒体分为:印刷材料; 图示媒介; 照片媒介; 电子媒介。
②乔拉奇(V .S.Gerlach )等在《教学与媒介》一书中将教学媒体分为五类:实物和人; 投影视觉材料; 听觉材料; 印刷材料; 演示材料。
③我国邵瑞珍教授(1988, 1997)则依据教学媒体作用的感觉通道,把教学媒体分为四类:非投影视觉辅助; 投影视觉辅助; 听觉辅助; (4)视听辅助。
④冯忠良,1992, 1998)认为,依据教学媒体所负载的信息特征,把所有教学媒体分为两类五种:非言语系统媒体,其中包括:实物系统媒体,指实际事物现象,各种动植物与矿物标本,仪器,器材以及各种演示实验中观察到的事物现象等; 模象系统媒体,指真实事物现象的模拟制品,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影片、幻片等; 动作及表情系统媒体,指用以传递动作与情感经验的各种示范动作与表情动作。言语系统媒体,其中包括:口头言语系统媒体,指以口语作为经验的媒体; 书面言语系统媒体,指以文字符号作为经验的传递媒体。依据巴甫洛夫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2)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
①教学任务方面的因素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媒体来传递经验,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因为有些媒体可能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有些媒体可能更适合用来演示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其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即所要传递的经验本身的性质。最后,教学方式不同,可供选用的媒体也往往不同,如采用直接交往方式来传递经验时,可用口语系统的媒体,采用间接交往方式来传递经验时,一般用书面言语系统。
②学习者方面的因素
教学媒体对经验的传递作用,取决于经验接受者的信号接收及加工能力。如感知、接受能力、知识状况、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先前的经验、兴趣爱好及年龄等。学生年龄不同,经验发展水平不同,其内在的编码系统也不同,对教学媒体的接受能力不同,采用的教学媒体也应有差别。
③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
教学的地点和空间,是否分组或分组的大小,对学生的反应要求,获取和控制教学媒体资源的程度等。
④技术方面的因素
硬件的费用,软件开发费用,媒体维修的费用,教辅人员的培训费用等。此外,还要考虑媒体的质量,操作媒体的难易程度,媒体对环境的要求,媒体使用的灵活性和耐久性等。
4. 简要对比分析各种不同的迁移机制观点
【答案】关于迁移的机制,从早期到现在的各种迁移观点,都是围绕迁移是自动实现的还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实现的这以问题进行的讨论。
(1)早期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
①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固有的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进行官能训练时的关键是训练的形式。
②相同要素说: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联结,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伍德沃斯后来将相同要素改为共同成分,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③经验类化理论:贾德认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产生迁移的关键。对原理学习得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
④关系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丁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认为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要素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⑤分析—概括说:认为概括是迁移的基础,概括本身是揭示本质联系的那种分析的结果。要使迁移得以实现,学习者必须首先把两个课题相互联系起来,使之包括在一个统一的分析与综合过程中。迁移发生的内在机制是对两个课题的分析与概括。
(2)现代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
①符号性图式理论:以霍利约克、巴索克和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最初学习中包含了一种形成抽象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的学习过程,这种图式是一种可被激活的数据结构。该观点认为,为产生迁移,学习者需获得充分的一般性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并能将此图式解释为迁移情境的表征。未能迁移是因为学习活动中没有包括足够的经验,未能将不同事件的特征匹配到符号图式中。
②产生式理论: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着重研究了认知技能的迁移问题,提出了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产生式法则是认知的基本成分,一个产生式法则包括一种条件表征(IF )和一种动作表征(THEN )条件表征用于再认情境中的特征模式,动作表征用于形成一种符号性信息。若两表征含有相同的产生式或者产生式的交叉与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产生式是决定迁移的一种共同要素。
③结构匹配理论:以金特纳等人为代表。该理论假定迁移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表征匹配的过程,表征包括事件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若两表征匹配,则可以产生迁移。
④情境性理论:以格林诺等为代表。该理论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中的事件的相互作用,是对情境中所具有的特征的一种适应。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动作图式,该图式是活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