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62新闻传播实务之传播学教程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它包括哪些现象?
【答案】(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既有特殊性和确定性,又有普遍性和广泛性。依据传播学的定义并通过一定方法的科学提炼,我们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
(a )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 人类传播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当然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传播学者有权着重研究某些现象,而不可能全面出击、平均用力。由于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现象中最重要和最醒目的一种现象,当代的基础传播学往往将其视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当然其他现象也会在特定情况下进入研究者审视和分析的视野。
2. 在传播学研究的欧洲源头有哪些重要人物?
【答案】传播学研究在欧洲源头有以下重要人物:
(1)孔德(1798-1857)
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讲座》、《实证政治体系》等。他客观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思想传播由唯心走向唯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规律。
孔德大力倡导实证主义的研究,试图与当时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相呼应。实证主义虽在法国和欧洲遭到冷遇、碰了壁,却漂洋过海在美国社会科学园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特别是受到了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热烈欢迎。
(2)塔尔德(1843-1904)
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塔尔德把影响模仿的社会因素分为逻辑的和超逻辑的两种。当某项发明或创新与某一种文化的理性方面一致时(逻辑的),它就可以得到最有效的传播并得到广泛采用。采用率通常沿着S 型曲线运行发展:起初,仅有少数人采用; 然后,采用率突然增加; 最后,采用者逐步减少。
他认为,影响创新传播的模仿超逻辑因素有二种:①模仿的过程由里向外,先认识后行动; ②由社会上层采纳的革新比社会下层采纳的革新更有可能被模仿; ③同一社会体系中对不同的革新有不同的态度,有时容易接受旧的传统的东西,有时又欢迎新奇趋时的事物。当社会体系中的意见领袖采用新事物时,新事物便会在特定的时空内迅速传播扩散。
(3)涂尔干(1858-1917)
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认为社会的结构主体应该是法律、习俗、文化、
机构和组织等“社会事实”。这些社会事实既外在于人又控制着人。人类不能只用生物和心理特征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而应该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并探寻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曾给传播过程研究以启迪。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也让传播研究者受益匪浅。在论述如何观察社会现象时,涂尔干提出:观察要避免先人为主的成见,防止主观意识释放能量; 观察要由外入内、由浅入深,因为越是内层、深层的东西,其价值越高; 观察的结果要能客观地确切地表现出来,经久不变,不管谁进行观察,其结果和表现都应该是一样的。
(4)齐穆尔(1858-1918)
一位富有灵感的教师和多产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确立了他在德国社会学界的权威地位,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的追随者,对于美国20世纪初的社会学(包括传播社会学和人际传播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齐穆尔认为,社会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并永远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中。人类处于“团体一合作之网”当中,由被形成模式的信息传播所连接。人与人通过信息交流组成群体,进而形成社会。社会犹如一张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这为后来的传播学者分析人类的传播网络提供了理论支持。
3. 简述集合行为的基本特征与传播机制。
【答案】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1)集合行为的基本特征
①集合行为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②与人类正常的、有理性的传播行为相比,集合行为具有非理性的特点。
(2)举例说明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①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a. 暗示是指一种传播方式,即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集合行为的参加者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其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b. 在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赛中的球迷暴动、印度尼西业发生的迫害华人事件,就是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机制发生作用的典型事例。
②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a. 模仿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集合行为中的模仿主要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
的模仿。心理学认为,这种模仿与人的安全(或防卫)本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中,每个人都希望与在场的多数人保持一致,把它作为最有效的安全选择。但是,这种失去理性的相互模仿所带来的结果又可能最不安全,例如在电影院失火的场合,一个人向出口跑去,全体观众跟着蜂拥而上造成出口堵塞所带来的危险要比冷静应对大得多。
b. 在其他类型的集合行为中,非理性模仿的发生基于另一些原理,如“匿名性”原理。例如,研究表明,“打砸抢”分子中不少人是平时循规蹈矩的正常人,他们之所以会做出越轨行为,是因为集合行为使其淹没在人群之中,这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会使其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的冲动的行为。
③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流言可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在集合行为中,总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煽动者和利用者,他们往往会利用人群的亢奋情绪和巨大能量来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而散布谣言则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因为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而谣言则能随着流言快速扩散,不断把人群的行为引向极端,直至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4. “容器人”对认识网络危害的启示。
【答案】(1)日本学者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提出了“容器人”的概念。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口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2)“容器人“的存在说明网络可能会使网民沉溺于互联网而不能自拔,产生媒介依存症,现代社会诸多宅男、宅女的存在就是当代容器人现象的衍生体。这就要求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培养网民正确上网; 另一方面,注意净化网络信息。
5. 当我们进入一个由用户控制的新的多媒体传播环境时,“大众传播”这个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它是否己经失去原有的意义和用处了?
【答案】(1)当我们进入一个由用户控制的新的多媒体传播环境时,“大众传播”这个概念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