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614教育学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在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越大越好。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样本容量是指研究中所使用的样本数量的大小。一般来说,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呈正相关,大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其研究结果更有一般性; 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要考虑实际操作中收集资料的可能性。样本容量太大,会给研究带来许多困难与不便,也可能造成更大的研究误差。在取样研究中,应根据研究对精确程度的要求和研究者在时间、人力和物力上的可能性,确定合理的样本容量,而不是一味追求样本容量的增大。
2. “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明苟况在师生关系问题上强调不唯师说。
【答案】错误。
《劝学》中这段话阐明了持久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有完善的作用,也蕴含了学生必须向老师学习求教的思想,但推导不出在师生关系问题上不唯师说的结论,荀况也并无不唯师说的思想。荀况认为,教师与天、地、君、亲处在并列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治理; 教师是礼义的化身,人的完善没有比向老师学习更为有效的办法。因此强调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师云亦云”,否则就是背叛。据此提出尊师,并以是否尊师为国家兴衰的标志。
3. 英国公学即英国公立学校
【答案】错误。
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属于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教育,具有中等教育的性质。公学一般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的,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等均高于同时期的文法学校。名为“公学”,实际是一种私立的寄宿学校,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这种学校全靠私人捐助,拥有大量校产,不受政府资助和十涉,是典型的贵族学校。修业年限一般为5年,英国著名的公学有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因此,公学并不是公立学校。
4. 原始社会末期,教育逐渐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教化劳力者的社会教育两种类型。
【答案】此观点正确。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氏族公社末期,氏族首领的民主推选转变为世袭,形成最初的部落显贵。这些显贵把权力和财富集中在手里,不断增强其特权,逐渐垄断丁文化教育。
(2)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存在,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转为劳心者成为可能。从政治需要来看,伴随军事民主制向君主制的逐步转化,培养劳心者成为官吏的需求与日俱增。
(3)适应社会劳心与劳力分工的需要,教育也逐渐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教化劳力者的社会教育两种类型,前者是教胃子,后者是教百姓。两者都是施教,然而,一是专门教育,一是社会教育,教育的目的、内容都不相同。对不同等级实施的教育,势必造成它们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教育的早期分化,还使教育设施开始呈现出等级差别。《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把庠分为上、下,安排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显示一定等级。这种养老和教学兼行的机构,是学校的萌芽。
二、简答题
5. 简述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1)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
操作技能的高原现象是指在结构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出现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此时曲线不但不上升,甚至还可能出现少许下降。但在高原期后,曲线又继续上升。
(2)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
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 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练习方法不当: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 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 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仄倦等消极情绪; 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只有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干扰,才能避免高原期现象的发生。
6. 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答案】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育的个体个性化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 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因为人要称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从而达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因此,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遗传素质蕴含着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
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教育。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它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主、独特、与众不同的心理倾向。创造活动是人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不仅是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也符合社会价值的要求,具有社会性。因此,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是个体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7. 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是什么? 它与清朝末年的教育宗旨相比,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和进步?
【答案】(1)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宗旨(教育方针)
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对清朝政府颁定的教育宗旨进行批判,主张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和美育。同年7月,教育部召开了临时中央教育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并于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方一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在新教育宗旨中:①道德教育就是德育,蔡元培认为德育是完善人格的根本,德育就是要培养青年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 ②实利教育也就是智育,是进行生产和知识技能的教育,它既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包括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队真的科学态度; ③军国民教育,后来也叫体育,是要健全学生体魄。这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当时形势,需要举国强兵之制,必须有这种教育; 一是体育又是培养完全人格所必需的; ④美感教育也就是美育,包括美术、音乐等与之配合的思想陶冶,美育是特别为蔡元培所提倡的,他认为美育可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
(2)清末教育宗旨
清末制定的教育宗旨与民国初年制定的教育宗旨有本质的差别。19世纪末随着洋务学堂的兴办,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概括了办学的指导思想,这成为清末教育宗旨的雏形。在此基础上,1904年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明确指出立学的宗旨在于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然后以西艺练其艺能。
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1906年,当时科举制废除,学制已推行,中央学部己建立,为形势所需,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清政府认为忠君、尊孔是中国政教所固有的,应该予以发挥,井以此来批判其他异说; 尚公、尚武、尚实就是要学生热爱大清帝国,要学习操练,学习一些科学技术,以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军事、经济的要求。
(3)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宗旨比清末教育宗旨的变化和进步
①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存在本质的不同。新教育宗旨体现的是资产阶级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 而清末教育宗旨则反映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明显保留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