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体谅模式使用诸如“有人在乘车时不停的跟司机说笑话,接着可能发生什么? ”之类的人际互动情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经验,续写故事活画连环画,分组合作编写和表演情景剧,其直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 )。
A. 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客观评价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B. 设身处地,丛参与者的立场感受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C. 设身处地,丛参与者的立场预估人际行为后果
D. 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估计人际行为后果
【答案】B
【解析】体谅模式由英国的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费尔首创。体谅模式认为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认为教育即学会关心。
2. 下列不属于唐朝科举考试方法的是( )
A. 帖经
B. 墨义
C. 时务策
D. 诗赋
【答案】C
3. 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
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塑造
【答案】B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
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强化的目的就是提高反应的概率。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中止厌恶刺激的方式来实现。惩罚的目的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题目中的某生因受到过点名回答问题的负强化作用,所以就越来越经常地坐在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
4. 在英国教育史上,促成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教育法案是( )。
A. 《福斯特教育法》
B. 《巴尔福教育法》
C. 《费舍教育法》
D. 《巴特勒教育法》
【答案】B
【解析】1902年,在建立郡议会和郡独立市的基础上,英国政府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所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它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福斯特法案》是英国1870年颁布的,提出了强迫初等教育,该法案大大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费舍教育法案》是英国在1918年颁布的,该法案对英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巴特勒法案》是英国在1914年颁布的,该法案是英国现代教育发展中及其重要的一部法律。该法确立和完善了中央与地方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上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结束了二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对以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答案选B 。对于法案的意义,是一定要多加注意的。
5. 壬戌学制的中学阶段采取( )
A. 三三分段
B. 四年一贯制
C. 五年一贯制
D. 六年一贯制
【答案】A
6. 在教育本质的问题上,杨贤江认为教育是( )
A. 社会的经济基础
B. 劳动力再生产手段
C. 不偏不倚的公正事业
D. 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
【答案】D
7. 下列哪项不属于蔡元培改革北大所提出的措施? ( )
A. 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B. 调整系科结构,改革教学制度
C. 设立校董,确立校长负责制
D. 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教授治校
【答案】C
8.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将每个人接受的教育分为三类,即( )
A. 知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和劳动的教育
B. 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
C. 社会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
D. 自然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和个人的教育
【答案】B
【解析]卢梭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自然、人、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时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卢梭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三种教育圆满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9. 教育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根本在于儿童发展上具有(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可塑性
【答案】D
10.以下传统识字教材按编写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急救篇》《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
B. 《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急救篇》
C. 《三字经》《百家姓》《急救篇》《千字文》
D. 《急救篇》《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
【答案】D
11.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孔子提出了最著名的( )原则。
A. 启发诱导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