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858国际关系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勃兰特

【答案】维利·勃兰特(19131992),德国政治家,1969~1974年任西德总理。16岁加入社会民主党。1931年加入社会主义工人党,并出任该党吕贝克党组织主席。1937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马德里保卫战中采访报道。1940年德国入侵挪威,勃兰特又辗转逃亡到瑞典并入了瑞典籍。1957年10月3日,勃兰特恢复德国国籍后被选为西柏林市市长。他以白己杰出的才干和出色的政绩赢得了众多的赞誉。1958年勃兰特当选西柏林社会民主党主席。1966年12月,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外交部长。1969年大选后,勃兰特任总理。1970年3月勃兰特访问了民主德国,之后签订了两国关系的基础条约。此后他又访问了苏联、波兰、捷克,先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包括放弃使用武力、承认战后边界和领土现状、促进相互关系正常化等内容的条约,统称“东方条约”。从此,西德和苏联以及其他东欧国家的关系大大改善。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当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1974年辞职,辞职后的勃兰特仍旧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他先后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1976年他又被选为社会党国际主席。他上任后对社会党国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修改了社会党国际章程,为社会党国际规定了三大新任务:为争取缓和与裁军而斗争,为在南北关系上建立起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斗争,以及为人权而斗争。勃兰特还经常以社会党主席和社会党国际主席的身份访问世界各国,足迹遍及欧、美、亚、非。舆论称他为一位“和平使者”。

2. 东盟地区论坛

【答案】东盟地区论坛是指东盟地区论坛是亚太地区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 —个官方层次的多边安全机制。1994年7月25日,首次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两极格局解体后,亚太国家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多边安全对话,不少国家提出较为具体的设想和建议。1992年初东盟首脑会议就加强地区政治、安全对话达成共识。1993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26届东盟外长会议特别安排了东盟6个成员国、7个对话伙伴国、3个观察员国和2个来宾国共18方外长参加的“非正式晚宴”。其间,各方同意于1994年在曼谷召开东盟地区论坛(ARF ),就地区政治安全问题进行非正式磋商。1994年7月25日,ARF 首次会议在曼谷召开。目前论坛共有22个成员: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文莱、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印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欧盟。ARF 是目前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渠道,自成立以来,己经举行了九次外长会议。

3. 上海精神

【答案】“上海精神”是指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6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时,共同确定的会议精神,其内涵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种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它不仅是“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灵魂。政治上的互信是该组织建立的基础,经济上的互利互惠则是该组织发展的前提,各成员国本着平等协商的态度,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国家的文化形态,共同推进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这些精神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灵魂。

4. "2+4”方案

【答案】“2+4”方案是指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5.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指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简称北约,英文简写为NA TO 。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北约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的军事力量。20世纪90年代,随着1955年5月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欧洲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约开始向政治军事组织转变并不扩展成员国。

6. 意土战争

【答案】意土战争是指1911年9月,意大利乘英、法、德三国为摩洛哥剑拔弩张、无暇顾他之机,发动的旨在吞并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合称利比亚)的战争。战争前,意大利通过一系列条约协调了与欧洲其他大国的关系,使土耳其陷于孤立状态之中。在意大利装备优良的部队面前,土军土崩瓦解,迅速溃败。意军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后,兼并了黎波里和昔兰尼加,恢复其旧称利比亚。1912年,土耳其因巴尔干战争爆发,国内危机严重,急于结束战争。土意签订《洛桑条约》,土耳其承认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归属意大利。在这次战争中,意军首次使用了飞机,使传统战争的

二维空间向三维扩展,战争的形式发生革命性变革。

7. 77国集团

【答案】77国集团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1963年在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问题时,75个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了一个《联合宣言》,当时称为“75国集团”。后来在1964年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联合宣言,自此称为77国集团,1979年成员国已增加到120个,但仍沿用了77国集团的名称。77国集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切身利益而走向联合斗争的共同愿望。它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旨在国际经济领域加强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推进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加速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8. 富尔顿演说(铁幕演说)

【答案】富尔顿演说,又称为铁幕演说,是指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演说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富尔顿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为杜鲁门主义的公开出笼作了舆论准备。

二、简答题

9. 试析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化的原因。

【答案】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化的原因主要包括:

(1)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1956年2月24日,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在苏联党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分歧,造成社会主义各国思想上的混乱。4月17日,苏联宣布解散共产党情报局。这大大推动了东欧国家摆脱苏联控制和斯大林模式的进程。

(2)波匈事件

波匈事件表明苏联为了维护其国家利益,不惜对东欧盟国使用武力; 波匈事件定下了此后东欧国家的发展道路:党领导的一种妥协式的改革道路。

①波兰事件有其发生的深刻历史背景与现实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波兰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但是单一的斯大林模式并不完全适应波兰的国情,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波兰的民族利益与克里姆林宫的要求发生了现实冲突。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内政外交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使波兰国内潜在的不满情绪再也无法控制。1956年6月,波兹南事件发生。

②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国内外因素。苏联与匈牙利两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