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36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管理科学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管理科学理论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于解决军事问题的定量方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结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管理科学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的区别①在应用范围上,管理科学理论的研究范围已远远超出泰勒时代的操作方法和作业研究,涵盖了整个组织的所有活动。

②在研究方法上,管理科学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手段,研究企业管理中的一些复杂问题,特别是注重运用系统理论和观点,提出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最适宜的方法,并认为应当采用各种数学模型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远远超过了科学管理时代的实地测量式的研究方法。

可见管理科学理论还是在很多方面不同于而且优越于“科学管理”。

(2)管理科学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的联系

“管理科学”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是“科学管理”的继续和发展,二者所追求的都是寻找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力求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取得更大的效果。

2. 简述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案】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丁人的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泰勒因在管理理论的创建上作出了突出贡献而被人们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定额

泰勒为了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进行了动作和时间研究,所采用的力法是:把工人的操作分解为基本动作,将每一个动作、每一道工序所使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去掉多余的动作和不必要的时间,得出必要的工作时间并加上必要的体息时间,即完成该项工作所需要的标准时间,据此定出一个工人“合理的口工作量”。

(2)标准化

泰勒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用科学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工具、劳动和休息时间的搭配、机器的安排和作业环境的布置等进行分析,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各种最好的因素

结合起来,形成最好的方法,这是管理当局的重要职责。所谓标准化就是要让工人在工作时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的工具、机器、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匹配

泰勒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下作挑选第一流的下人。只要下作对他合适而且他也愿意做这项下作,他就能够成为第一流的工人。管理人员的责任就在于使工人的能力与工作相匹配,为每项工作找出最适合这项工作的人选,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育,用科学的操作方法

,使他们严格按照最佳方法进行工作,激励他们尽最大努来提高经过科学选择的“第一流的工人”

力去工作。对那些体力和智力不适合做分配给他们的工作的人,应重新安排到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去。

(4)差别计件工资制

泰勒发现,报酬制度不合理是引发工人“磨洋工”的重要原因。在对原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等报酬制度的弊端进行剖析之后,泰勒提出了建立在科学工作定额基础上的刺激性差别计件工资制,即根据工人完成工作定额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工资率来计算其应得报酬。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泰勒主张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所谓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指在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标准的操作方法,采用标准的工具、设备。泰勒提出,应该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所有的计划职能都由计划部门来承担,而执行职能则由部分工长和所有工人承担。

3. 运用决策树解题时,如果在决策点选取最大值时,有两个或者多个取得最大值,该如何处理?

【答案】决策树属于风险型决策的一种方法,面对多阶段的风险决策问题时,人们经常使用决策树法。其目标可以是最大期望收益,也可以是最大期望效用,同时注意小概率事件的发生。

在运用决策树解题时,如果在决策点选取最大值时,有两个或者多个取得最大值,可以各算出决策点的期望收益,再从期望收益中选取最大值的决策点,或者在计算期望时,用收益的效用乘相应的概率,再求和,然后取其和最大的那个决策点。

4. 导致组织冲突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如何有效管理组织冲突?

【答案】冲突是指由于某种差异而引起的抵触、争执或争斗的对立状态。

(1)导致组织冲突的原因有:

①沟通差异

由于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语义困难、误解以及沟通过程中的噪音的干扰,都可能造成人们之间意见不一致。沟通不良是产生这种冲突的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的。

②结构差异

管理中经常发生的冲突绝大多数是由组织结构的差异引起的。分工造成了组织结构中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各系统、各层次、各部门、各单位、各不同岗位的分化。组织愈庞大、愈复杂,则组织分化愈细密,组织整合愈困难。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人们之间在计划目标、实施方法、绩效评估、资源分配、劳动报酬、奖惩等许多问题上都会产生不同看法,这种差异是由组

织结构本身造成的。为了本单位的利益和荣誉,许多人都会理直气壮地与其他单位甚至上级组织发生冲突。不少管理者甚至把挑起这种冲突看作是自己的职责,或作为见证自己威望的手段。几乎每位管理者都会经常面临着与同事或下属之间的冲突。

③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社会背景、教育程度、阅历、修养,塑造了每个人各不相同的性格、价值观和作风。人们之间这种个体差异造成的合作和沟通的困难往往也容易导致某些冲突。

(2)冲突管理的方法

冲突管理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管理者要设法消除冲突产生的负面效应。这些冲突阻碍了组织实现目标,属于功能失调的冲突,对组织具有破坏性作用; ②要求管理者激发冲突,利用和扩大冲突对组织产生的正面效应,因为这些冲突支持组织的目标,属于建设性的、功能正常的冲突。

(3)优秀的管理者管理冲突的方式

①谨慎地选择想处理的冲突。管理者应当选择那些员工关心、影响面大、对推进工作、打开局面、增强凝聚力、建设组织文化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亲自抓,一抓到底。对冲突事必躬亲的管理者并不是真正的优秀管理者。

②仔细研究冲突双方的代表人物。是哪些人卷入了冲突,冲突双方的观点和差异,双方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代表人物的人格特点、价值观、经历和资源因素等。

③深入了解冲突的根源。不仅要了解公开的、表层的冲突原因,还要了解深层的、没有说出

来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原因交叉作用的结果,如果是这样,还要进一步分析各种原因作用的强度。

④妥善的选择处理办法。通常的处理办法有五种:回避、迁就、强制、妥协、合作。

5. 如何界定企业核心能力。

【答案】(1)核心能力的概念

核心能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提出。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它能够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而小能被其他企业模仿。

(2)核心能力的界定

一项能力能否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以下三项检验:

①用户价值。

核心能力必须能够使企业创造顾客可以识别的和看重的且在顾客价值创造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价值。

②独特性。

与竞争对手相比,核心能力必须是企业所独具的,即使不是独具的,也必须比任何竞争对手胜出一筹。

③延展性。

核心能力是企业向新市场延展的基础,企业可以通过核心能力的延展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