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虚构位移表达是对静态场景的一种动态表征形式,在语言表层凸画静态实体的物理运动而实指概念主体的主观位移。这种现象近年来在英语中已备受关注,汉语中却少有提及。本文在英语与其它语言的对比研究基础上,以Talmy的运动事件和Langacker的抽象位移为理论框架,利用英汉平行语料库和汉语散文作品中的一些数据,对英汉虚构位移表达进行对比研究,以探究英语和汉语在构筑虚构位移方面的异同及认知理据。通过对被描述实体、位移动词和位移路径及方式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本文发现英汉虚构位移表达存在以下共性:1)所描述实体都是静态、长形或空间中能够延伸的物体,而与物体形状所构成的路径是否是运动路径无关,而路径类实体在此类表达中最为常见。2)每一种表达都具有显性的路径特征,且路径多由附加语来描写。3)句中涉及的位移方式均与路径特征相关。英汉虚构位移表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及时体方面。在表述延伸路径时,英语中多数用于描写现实位移的动词如 go(去), come(来),或 run(跑) 都可用于描述虚构位移,并且现实位移中的一些特征如运动发生的时间及持续长度均可出现在虚拟位移中,但是汉语虚构位移却没有类似的表达形式。汉语中采用的典型动词通常与运动实体的物理运动特征没有密切关联,并且已经固化在语言中,静态特征更明显。本文还考察了位移动词的时体特征。在探求认知理据时,区分了未完成体和完成体两种虚构位移。在未完成体虚构位移中,没有产生实际位移,由表达式激活的某种运动与概念主体在处理时间中运用的综合扫描模式有关。运动发生在概念主体的心理空间而非客观世界中,具有抽象性和主观性。完成体虚构位移涉及了某种实际或假设运动,在概念化位移场景时,概念主体采用顺序扫描模式依次激活构成运动过程的一序列事件。在这两种虚构位移中,客观实体都得到了主观识解。由于汉语中的未完成体虚构位移占绝大多数,因此静态特征较明显。两种语言显现的共性在某种程度上验证并支持了Talmy的类型学分类,英语和汉语都表现出附加语框架型语言的特征。对于两种语言在虚构位移表达上的差异,本文在理据探求中给予了部分阐释,希望能对英汉翻译及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启示。关键词:虚构位移表达,运动事件,心理扫描,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