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京财经大学827统计学与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之微观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收入效应

【答案】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即是指在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

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一般比替代效应小,在正常商品的情况下,两种效应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价格下降,替代效应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收入效应也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然而在低档物品的情况下,收入效应为负,收入效应会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的减少。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总效应为负,价格下降反而引起商品需求量减少,这种商品称为吉芬物品。

2. 帕累托标准

【答案】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为帕累托标准,是指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 优于B ,而没有人认为A 劣于B ,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 优于B 。

利用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可以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做出“好”与“坏”的判断: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 否则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更进一步,利用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改进,可以来定义“最优”资源配置,即: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换言之,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还存在有帕累托改进,即在该状态上,还存在某种(或某些)改变可以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这种状态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3. 限制价格

【答案】限制价格也称为最高限价,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限制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如图所示,原先产品市场的均衡点为E ,即均衡价格为P e ,均衡数量为Q e 。P 0为限制价格

,当价格为P 0时,需求量为Q 2,供给量为(Q 2-Q 1)为实行限制价格后的产品短缺的数(P 0

量。

限制价格

产品的短缺会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即可能引发黑市交易。为了维持产品的限制价格,政府通常会采取产品配给的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打击黑市交易。

二、简答题

4.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的关键区别在什么地方?

【答案】二者的关键区别可以从它们的定义中体现出来:

(1)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 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构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在这种研究中,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成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被假定为不变,而这些不变价格的高低只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所得到的结论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2)一般均衡分析是把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因此,在‘般均衡理论中,每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还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如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每一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地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着决定。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

可以看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的关键区别在于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不相同。

5. 对污染的控制是否越严越好?

【答案】对污染的控制并不是越严越好。从人们的主观愿望来说,对污染的控制当然是越严越好,最好严到百分之百。然而,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因为它只考虑到控制污染所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好

处,即社会收益,而没有考虑到社会为了控制污染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社会成本。 (l )为了减少污染,通常有如下两个方法:一是直接减少那些会带来严重污染的生产本身,例如,减少其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或者干脆关闭整个工厂; 另一个并不直接减少生产本身,而是在生产中用新的、污染较少的原材料、机器和生产方法去取代旧的、污染较大的原材料、机器和生产方法。然而,无论采用的是哪一个方法,都免不了会损失一部分社会资源。在前一个场合,社会损失的是本来可以得到的产品; 而在后一个场合,社会为生产同样的产品将要支付更多的费用。这些损失掉的资源,就是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

(2)为了制定正确的污染政策,必须根据社会的目标,同时权衡控制污染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这两个方面,来确定污染和污染控制的最优水平。从社会效率的观点来看,如果进一步控制污染的社会收益超过相应的社会成本,则增加对污染的控制就有利,反之,如果进一步控制污染的社会收益小于相应的社会成本,则这样做就不值得。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政策应当是减少而不是增加对污染的控制。只有当进一步控制污染所可能带来的社会收益和相应的社会成本恰好相等时,对污染的控制才既不需要增加也不需要减少。此时,对污染的控制可以说达到了最有效率的水平,或者,也可以说,污染本身达到了最优的水平。

(3)在经济学中, 上述进一步控制污染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分别被称为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因此,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污染控制的最优水平应当在其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恰好相等时达到。一般而言,当污染程度比较严重时,控制污染的边际社会收益常常很大,而相应的边际社会成本则相对较小,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污染的控制力度。但是,随着污染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大从而污染程度的不断减轻,进一步控制污染的边际社会成本将会越来越大,相应的边际社会收益则会越来越小,前者最终会超过后者,使得进一步控制污染变得无利可图。

由此可见,在考虑到了成本方面的因素之后,对污染的控制并不一定是越大越好,污染水平也不一定是越低越好。特别是,如果要将污染程度降低到零,社会将为此付出非常大的成本,而得到的边际收益却非常小。

6. 航空公司被认为是“价格歧视之土”,主要原因是班机座位过期就永远无法售出,因而航空公司有极强的动机实施差别定价以尽可能售出更多的座位。假定某航空公司的目标顾客有商务乘客和休闲旅行乘客两类,试述该航空公司有效实施价格歧视的条件及均衡的定价方法。

【答案】价格歧视是指由于垄断者具有某种垄断力量,因此,垄断者可以对自己所出售的同类产品索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航空公司对不同的顾客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属于三级价格歧视。

(1)航空公司有效实施价格歧视必须满足三个前提条件:

①企业必须有一定的垄断势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市场价格。

②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这样,厂商才有可能对不同的消费者或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③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这样就排除了中间商由低价处买进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