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718美学原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操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外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2. 味
【答案】“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仲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3. 审美理想
【答案】审美理想是一种特殊的理想,是因为审美理想本质上是一种追求从一般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提升的超越精神,体现着人对生存意义不断探询和追问的最高心灵旨趣,而人的这种向着未来不断探问、寻求人生境界不断超越的超验追求精神,也正是审美活动一种特殊意义。
4. 悲剧
【答案】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为基本内容。悲剧描写的主人公在为其所从事的事业,所进行的活动及追求美好理想与未来的过程中,或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或由于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或由于性格的矛盾、思想的软弱、行动的失误等,最终以失败或死亡告终,从而“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激起人们的同情、崇敬,产生出一种悲愤的力量。在文学史上,根据酿成悲剧的不同原因,常将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
5. 崇高
【答案】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
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6.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是其在《诗学》中第一次对古希腊悲剧进行了界定,并为悲剧在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亚里士多德把悲剧作为科学认识对象,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邪德败行,而是由于‘错误’(即过失)。”他甚至认为悲剧描写“穷凶极恶的人由泰运陷入否运”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穷凶极恶的人”本来就应该受到惩罚,难以唤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如俄底浦斯; 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如美狄亚。
7. 优美
【答案】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市美主体与审美客休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从市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8. “空灵”的美感
【答案】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它体现了禅宗的一种人生智慧。它使人们在“万古长空”的氛围中欣赏、体验眼前“一朝风月”之美。永恒就在当下。这时人们的心境不再是焦灼,也不再是忧伤,而是平静、恬淡,有一种解脱感和自由感,“行到水穷处,坐着云起时”,了悟生命的意义,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二、论述题
9. 美与自由的关系
【答案】人的本质是自由。美与人有关,因此美与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类本质特征即人性自由有关。美的本质体现了人的一种自由,体现了人的一种自由的需要。自由渗透于美的方方面面。以下是康德关于美与自由的关系的看法:
(1)美是能够体现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因素的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描述了对美进行综合判断之后的结果。“质”的特征是无利害而生快感; “量”的特征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 “关系”的特征是不凭概念而生快感,还提出了一个关于美与道德的沦述,即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的道德说中道德为之根本就在于其整个体系就是一部自由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讲的就是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是一种自由哲学。在一个具体的审美活动当中,若能够体现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因素,它就是美的。
(2)审美的本质基因是自由的
康德认为自由存在于理智世界与现象世界,并且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人是理性动物。
人类作为一种具有理性自由的动物,并非只是凭借感性思维去感觉愉快与幸福,康德认为无论是通过感官判断还是通过道德判断对一个物体进行判断,只要是涉及到个人功利性的目的就会使其失去审美判断所应有的自由性,使其变得不纯粹,这是针对经验派的美学思想而言的。经验派将美的感觉归结为是人的感性经验,如印象习惯意识知觉等等,这就使“美”失去了其应有的自由与康德一直强调审美的判断性与纯粹性,实质性也明确了一种观点,即在判断美与否时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是自由的,不必被困于感官判断与道德判断。因此,说,审美是主体的、理性的、自由的。
(3)人们通过审美达到自由
在康德看来,人是因为道德才升华为人,人也是因为道德才摆脱了现实境界中的自然而升华到了一个理性的自由阶段,把自己提升为人。但是这时还有一处矛盾对立,那便是所达到的“善”的自由意志与“真”的自然界是分离开来的,这就需要一种折中的概念相辅之,而“美”即是这一种概念。在这“判断力合目的性”的领域当中人类克服并协调了知与行、理论与实践、自然与自由、客观必然性与主观目的性之间的关系。在康德看来伦理学一直都处在高于认识论的位置,纯粹的逻辑思维是要实现一种至真但是这样一种逻辑思维只能是被限制于现实领域,不能深入设释物自体的本质领域,因而在道德领域中“善”的自由意志是高于其他意志的,这是“审美”便是一种批判反思的力量来权衡两者,称为沟通认识和意志的桥梁。
(4)美与自由的内在统一性
美的形象应当都是自由的形象。它除了能够给人带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和和谐感外,还应当给人带来自由感。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都应当是自由的形象。首先,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次,自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必然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美既有外在的自由,也要有内心的自由。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既是美的规律,又是自由的规律,二者的一致,美的形象就都成为自由的形象。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过程,正是客观现实中的美不断地自由化地转化为形象,不断自由揭示和显露其新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质的感性形式也被精神化变成自由的形式,用来自由地表现人的本质力量。如黄山的“猴子观海”。
10.阐述艺术在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制作活动和其产品,这种产品必须是首先诉诸人类感性的。但并非仃何制作出来的东西都是艺术,只有那些达到极高水准、引起人们惊叹的作品才是艺术作品。美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是艺术,在许多美学家那里艺术甚至是美学研究的唯一对象,美学变成了艺术哲学,宗白华先生也认为研究美学不能撇开艺术,必须紧密地联系艺术。艺术在美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
(1)艺术在美学中的地位
在美学传统上,“艺术”是美学的核心问题,美学史上有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的,也有要求把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艺术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比较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