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827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巴金爱情三部曲

【答案】《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是巴金描写“革命与爱情”一类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巴金自己最珍爱的作品。《爱情三部曲》较集中地体现了无政府主义思想,包含着他的寄托与理想,小说以革命加恋爱为题材,侧重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反抗、追求和苦闷,作品以爱情作为小说的连续性表现主题,表现了青年人一方面渴望自我解放,另一方面又不能摆脱封建旧势力的束缚; 既刻画了他们的挣扎奔突与反抗,又写出了旧世界是如何断送青年的幸福的。

2. 新潮

【答案】新潮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新潮社,二是指新潮社创办的刊物《新潮》。

(1)新潮社

新潮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之一。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8年末,北京大学学生成立了新潮社,以其创办的刊物《新潮》为阵地,提倡民主与科学,旨在为中国新文明的建设打下基础。新潮社代表人物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和俞平伯等人。新潮社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与陈独秀等师长们的《新青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成椅角之势,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新潮》

《新潮》是北京大学新潮社主办的综合性月刊。1919年1月创刊于北京,先后由傅斯年、罗家伦主编。1922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停刊,共十二期。撰稿人有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康白情、汪敬熙、杨振声、叶绍钧、欧阳予倩等。《新潮》英文名为“The Renaissance",意即“文艺复兴”,其宗旨为“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提倡民主与科学、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观,抨击封建礼教。

3. 九叶诗派

【答案】九叶诗派是四十年代后期于国统区形成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又称中国新诗派。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浞、袁可嘉、穆旦等。曾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阵地,共出版作品十七辑,后又出版《创造诗丛》《森林诗丛》,共计二十种。诗作在艺术上力求智性与感性的融合,注意运用象征与联想,让幻想与现实相互渗透,并吸收西方后期象征派和现代派某些表现手段,丰富了新诗的表现力,在四十年代的诗坛独树一帜。

但直到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们四十年代的诗选《九叶集》后,该派才得名“九叶派”。

4. 第三种人

【答案】第三种人是指以苏汉为代表的作家群体,他们是20世纪前期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其文艺主张有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正当左联批评界开始同胡秋原论战时,自称为“第三种人”的苏汉(杜衡)连续发表《关于<文心>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等多篇文章,指责“左联”霸占文坛,“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第三种人”的文艺观,实质上体现出某些小资产阶级作家的超阶级文艺立场,它与“左联”所张扬的阶级论观点是相悖的。从1932年下半年开始,瞿秋白、鲁迅等纷纷撰文,全面展开对“第三种人”的批判。

5. 《野草》

【答案】《野草》是鲁迅惟一一本散文诗集,写于“五四”后期。作品以曲拆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慈; 《影的告别》《死火》《墓褐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 《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6. 《囚绿记》

【答案】《囚绿记》是陆蠡1940年创作发表的一篇现代散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当时陆蠡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写1939年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作者去上海前,又将常春藤的柔条移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含蓄委婉。

7. 《华盖集》

【答案】《华盖集》是鲁迅所著杂文集,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录其1925年1~12月所作杂文三十一篇,题记一篇、后记一篇。书名借民间关于“华盖运”对于和尚是好运而对俗人则是恶运之说,以见自己“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被“正人君子”们“党同伐异”所得的“癖痕”。其中作品大多针对封建旧文化及其卫道者而发,文风泼辣洛肆,寓意深刻痛切。

8. 乡土文学

【答案】乡土文学是指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刚健、清新、朴野之气使创作界的面目焕然一新。他们主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书写出底层民众的苦难与愚昧麻木,表现了作家们的人道主义立场; 又由于挟带着各种乡情民俗的纪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

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怂恿》、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

9. 第一次文代会

【答案】第一次文代会是指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共有正式代表和邀请代表824人,分别组成平津、华北、西北、华中、东北、部队、南方等代表团参加,实现了过去被分割在不同地域的作家和艺术家的“会师”。第一次文代会被当做是“当代文学”的起点,它在对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运动与创作总结、检讨的基础上,把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方向确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并对当代文学的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展开方式和方针政策,制定规范性的纲要和具体的细则。

10.新感觉派

【答案】新感觉派是20世纪我国第个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蜚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禾金等。1932年至1935年,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期刊《现代》,为新感觉派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发表阵地。新感觉派小说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新感觉派的根本特点是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代表作品有刘呐鸥《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施蛰存《石秀》《将军底头》等。

二、简答题

11.郭沫若《凤凰涅槃》的思想艺术特色。

【答案】(1)《凤凰涅槃》的思想内容特色

《凤凰涅槃》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充满彻底反叛的精神和对光明新世界的热切向往。《凤凰涅槃》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反抗、叛逆、创新的五四时代精神。《凤凰涅槃》中的凤凰,象征民族的新生。诗中“凤歌”与“凰歌”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凤凰更生歌”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生动、自由、净朗、华美的民族振兴新时期的到来。

(2)《凤凰涅槃》的艺术形式特色

①《凤凰涅槃》实现了“诗体大解放”,郭沫若仿照民间自由体诗,学习惠特曼的自由体诗,借鉴口本诗坛废除徘谐和歌格调采取自由诗律的经验,大多数诗歌都去严格的格律而代之以自由的内在韵律。

②《凤凰涅槃》在艺术方面也存在缺陷,常用呼喊的方式,不善于用侧笔和暗示,通过具体意象透露,显得单调浅露,缺乏丰富的形象和深邃的意境,且大量夹用外语词汇,仍存在欧化的倾向。

总之,《凤凰涅槃》突破了传统政治与道德观念对社会批判的限制,在现实的否定中建立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