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大学会计学原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产品销售成本与期间费用

【答案】(1)产品销售成本是指企业己经销售的产成品、自制半成品和工业性劳务等的生产成本,它在数量上等于本期各种产品的实际销售数量与各产品实际单位生产成本的乘积的总和。期间费用亦称期间成本,与一定期问相联系,直接从企业当期销售收入中扣除的费用。期间费用一般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类。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应由企业负担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销售佣金、委托代销手续费、广告费、租赁费和销售服务费用,专设销售机构人员工资、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修理费、材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及其他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管理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管理费用包括的内容较多,包括公司经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审计费等。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进行资金筹集等理财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财务费用主要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和其他因资金而发生的费用。

(2)从企业的损益确定来看,期间费用与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一起从产品销售收入中扣除后作为企业当期的营业利润。产品销售成本与期间费用相比较,有以下的小同点:①与产品生产的关系小同。产品销售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的成本,它们应直接计入或分配计入有关的产品中去; 期间费用的发生是为产品生产提供正常的条件和进行管理的需要,而与产品的生产本身并不直接相关。②与财务报表的关系不同。期间费用直接列入当期损益表,扣除当期损益; 产品销售成本由生产成本完工部分转来,再列入损益表。按照配比原则,当会计上确认某项营业收入时,对因产生该项营业收入的相关费用,要在同一会计期问确认。如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生产成本理应将其成本化,待产品销售时与销售收入相配比。期间费用由于它不能提供明确的未来收益,按照谨慎性原则,在这些费用发生时采用立即确认的办法处理。例如企业支付的广告费,究竟在今后哪个会计期间将获得收益,难以确定。即使期间费用与将来的某些会计期间的收益

确有联系,但却不可能预期未来收益的多少,经此作为分摊期间费用的依据。因此为简化会计工作,将期间费用立即确认较为合理。此外,期间费用直接与当期营业收入配比,从长期来看,由于各期的发生额比较均匀,对损益的影响不大。

2. 相关性与可靠性

【答案】(1)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会计信息是相关的,必须满足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基本质量特征。预测价值是指因为投资者的决策是面向未来的,所以会计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预测以后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反馈价值是指投资者在获得会计信息以后,能够据以修正某些以前的认识; 会计信息的

及时性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以及及时传递会计信息。

(2)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小受错误或偏向的影响,能够真实反映公司经营的情况。可靠性包括公允披露、中立性、无重大误述、完整性和谨慎性。所谓公允披露,即客观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以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为依据,能够客观地表达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所谓中立性是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信息时,应该保持—种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 所谓无重大误述是指会计信息应该反映企业财务的内容; 所谓完整性,要求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上的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在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特定期问的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情况; 所谓谨慎性或稳健性,是指当存在若干种备选方案时,企业在处理会计信息时应该从中选择—种不高估企业收入和资产、不低估企业负债和费用的方法,最终确保不高估企业的净资产,也不导致利润虚增。

(3)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最重要的质量特征,但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很难同时兼顾的,如果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往往就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往往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关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问题,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以美国SFAC 为代表,将相关性和可靠性并提,但究其背后,还是比较赞成相关性的优先性; 以英国ASB 为代表,认为可靠性优先于相关性,会计信息披露应该从可靠性的信息集合中选择最相关的信息。

3. 实地盘存制

【答案】实地盘存制也称为“定期盘存制”,是指通过实物盘点的方法确定存货期末结存数量,然后分别乘以各项存货的盘存单价,计算出末期存货的总金额,再依据“本期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倒轧出本期销货成本的盘存制度。这种方法要求对各种存货的账面记录平时只根据原始凭证登记收入的数量和金额,而发出存货的数量和金额,平时则不作记录。期末通过实物盘点确定结存存货的数额,倒算出本期发生存货的数额,并据以登记存货明细账的发出栏。采用实地盘存制,平时可以不登记存货明细账的发出栏,从而简化了核算手续,减轻了工作量。其主要缺点是:(1)核算手续不够严密,不能通过账簿记录随时反映各种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情况,不利于存货的计划、管理和控制。(2)由于发出存货的成本是通过倒算方式确定的,如果出现收发错误、毁损、自然损耗、被盗等情况,账面均无反映,而是全部隐藏在倒算出的本期发出(销售或耗用)存货之中,这就不利于对存货的管理,影响成本计算和利润确定的正确性。此外,实地盘存制要求定期(至少每年)对存货进行全面盘点,工作量很大。实地盘存制比较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且单位价值较低的企业,尤其适用于自然损耗大、数量不确定的鲜活商品。

二、简答题

4. 什么是借贷记账法试算平衡? 有哪几种计算方法?

【答案】借贷记账法试算平衡是指,在借贷记账法下,通过账户余额或发生额合计数之间的平衡关系,检验记账工作正确与否的—种方法。这种平衡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全部账户的期初借方余额合计数等于全部账户期初贷方余额; ②全部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数等于全

部账户的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数; ③全部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数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数。试算平衡有总分类账户余额的试算平衡和总分类账户的发生额的试算平衡两类。在借贷记账法下,总分类账户的余额的试算平衡公式为:全部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合计; 总分类账户的发生额的试算平衡公式为:全部账户借方本期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本期发生额合计。上述试算平衡通常在月末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的形式来实现。

借贷记账法下的试算平衡总的来说,有两种计算方法:

(1)发生额平衡

经济业务发生后,按照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记账时,借贷两方金额必然是相等的。当—定会计期间的全部经济业务都记入相关账户后,所有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的合计数也必然相等。因此有公式:

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一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

利用发生额试算平衡公式可以检查每一项经济业务的记录是否正确,也可以检查—定会计期间内所有经济业务记录的正确性。

(2)余额平衡

以借贷记账法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等式作为理论依据时,资产类账户都表现为借方余额,全部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数应该与资产总额相等;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都表现为贷方余额,全部账户的贷方余额合计数应该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额相等。当“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时,就有余额试算平衡的公式: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利用余额试算平衡公式,可以检查每—账户记录的正确性,也可以检查—定会计期间内所有账户记录的正确性,通常在每一会计期间结束时,在已经结出各个账户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的基础上,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完成试算平衡工作。试算平衡表有两种:—种是将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分别编表进行试算平衡; —种是将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合并在—张表上进行试算平衡。

通过试算平衡来检查账簿记录是否平衡并不是绝对可靠的,如果等式两边不等,说明账簿记录肯定有错误; 但如果等式两边相等,也不能说明账簿记录绝对正确。因为有些错误并不影响等式两边的平衡,如重记、漏记、会计科目错误、记账方向相反等等。

5. 什么是复式记账? 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案】复式记账法是对每—项经济业务发生时所引起的会计要素数量的增减变化,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联系的账户中进行全面登记的—种记账方法。其实质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应的账户反映—项经济业务。

复式记账法是由单式记账法演变而来的。单式记账法,是指只对每—项经济业务,—般只在—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该记账方法除对涉及应收、应付现金的收付业务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登记以外,对于其他经济业务,都只在—个账户中进行登记或不予以登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单式记账法本身存在的会计科目设置不完整、账户记录之间没有相互联系的缺陷便日渐显露,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也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因此,单式记账法逐渐被复式记账法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