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大学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主要途径。
【答案】(1)发展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主要承担教师的职前培训任务,是发展基础教育第一位的下作。要增强师范生的吸引力,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同时,必须尽快改善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师范院校的学生水平和专业水平。
(2)加强在职培训
教师的在职培训,实际上就是教师的终身教育,是经常性的工作。现代教育必须要求把教师的提高从自然成长状态变为自觉提高状态。
①当前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的基本方针是:根据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长远的系统学习文化专业知识和搞好当前教学工作的教材教法结合起来,通过进修,促进教学。
②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形式包括:教师自学、学校自培、教材教法短训班、系统进修高师中师课程培训班、各种形式的讲座或报告会、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
③我国教师的在职培训采取的步骤:
第一步,通过培训使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达到岗位合格,能基本胜任本职工作;
第二步,使绝大多数教师在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达到合格学历的要求;
第三步,在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后,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向更高层次过渡,形成各层次教师的骨干梯队,形成一支在年龄、专业、层次几方面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 简述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答案】(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现代学校教育与国家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教育制度总是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并为之服务。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学校制度的特色。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划分了不同的社会阶级和等级,居十权利中心和具有经济优势的阶级和阶层更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教育,他们在入学、求学过程和进入社会的各个环节都比弱势群体更加具有优势,因此,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制度同样地体现明显的等级差别和阶级压迫。
(2)生产力发展水平。学校教育制度还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生产力发展明显地影响着学生的修业年限、学生入学机会、学校的结构和规模、师资、设备和教材等。从世界历史发展看,在欧洲文艺复兴前,自然科学的各部门,也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当然也就不可能出现如煤炭、电力、冶金、机械、航空等专业学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开始享有一定的受教育的权利,他们的教育被纳入学校教育制度之
中,这主要是由机器大生产的需要和它所提供的可能性所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还要求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于是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就出现了各种专业学校。
(3)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学制的变化。而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中重要主题的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学制的决定作用具有明显的恒定性。人从初生婴儿到成长为成熟青年,经历了不同年龄的发展阶段。这些阶段是互相连续的,同时又是互相区别的。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新的阶段代替旧的阶段。人的身心发展的这种客观规律便成为制定学制的重要依据。
(4)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发展。制度同一般的实践活动并不相同,它是在人们对实践活动的价值获得认识后,对未来实践活动的方向所进行的建议或规定。从表现上看,学制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学制总是在被不断的修改以适应发展变化的情况,但是这种修改总是以一定的现实条件为基础,任何国家学制的发展和革新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历史,小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而是对过去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3. 简述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答案】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以教育经验和不系统的教育思想为表征,教育学还与哲学、伦理学等结合在一起,尚未分化古代的
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在他们的哲学著作或政治著作、语言记录中。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资产阶级为了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们的主张,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理论系统比较完整的教育家,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教育学以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为基础,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论,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于大学讲台。康德、赫尔巴特等人在对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阐述的同时,对教育学的核心内容一一教学法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时期,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经验学科的兴起对教育学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甚至一些自然学科,如数学、生物学等,也成为阐述教育理论的依据与前提。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理论和思潮,打破了传统教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同的理论流派在相互对
峙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众多门类。教育科学如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等迅速地发展起来。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学在不同的思想体系指导下都有了新的发展,在理论上都进一步深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教育学科的分化成为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主流,与此
同时,研究者更多的对教育学本身进行反思。
总之,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不仅是教育理论的源泉,而且是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教育学是在实践和理论相互作用、不断反复中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着的。
4. 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答案】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育的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 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因为人要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从而达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因此,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遗传素质蕴含着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教育。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它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主、独特、与众不同的心理倾向。创造活动是人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不仅是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也符合社会价值的要求,具有社会性。因此,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是个体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5.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
【答案】(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①理论基础不同:德育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为理论指导。
②目标侧重点不同:德育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个人合理的心理需求,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个性的自我完善。
③内容不同:德育内容始终充满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色彩; 心理健康教育则没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④学生观不同:德育多持“评价性”学生观,在教育性与人性之间更强调教育性; 心育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