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成都理工大学政治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劳动生产率

【答案】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可以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由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劳动投入的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企业或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2. 外向型经济

【答案】外向型经济指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联系的某国或某地区的经济体系,是“内向型经济”的对称。外向型经济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外向型经济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经济交流活动。狭义的外向型经济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8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属狄义范围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进日替代与出日替代相结合,并以出日替代为主; 其资金利用是以外援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产业结构是以工业为主。

3. 商业信用

【答案】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或预付货款的形式形成的一种借贷关系。商业信用的基本形式包括:(1)商品赊销一一卖方向买方提供信用; (2)预付货款一一买方向卖方提供信用。在这两种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商品赊销。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1)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2)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3)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4)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

4. 产权制度

【答案】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问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现代产权制度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中的权能结构可以合一,也可以分离。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是权能机构的分离,即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产权制度的最主要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合为一体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机构服从于垄断组织,并被用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高额垄断利润,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国家机构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主要方式是:

(1)利用国库资金为垄断集团承担投资风险,保证高额垄断利润;

(2)通过国家立法和预算,把很大一部分国民收入作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3)通过国家收购私人企业和将国有企业低价出售给私人这两种相互交替的形式,实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国有化和私有化,甚至把盈利的国有企业转到垄断集团手中;

(4)利用国家权力,加强资本的集中和积聚,加剧垄断集团对中小企业的吞并;

(5)通过“国家”的形式和外交手段,在国际上进行争夺市场的斗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了垄断资本对本国劳动人民和殖民地、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剥削和掠夺。它标志着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化。

6. 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为条件。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

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7. 交换价值

【答案】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可以按各种不相同的比例与许多其他商品相交换。因此,交换价值小只一种,而是多种。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可以使它们相等的共同东西。这个共同东西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比较。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还有另外一个属性,即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它构成商品的价值。所以,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比例即交换价值的基础。也就是说,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含有相同的价值量。

8. 通货膨胀

【答案】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通货膨胀降低了-国货币的购买力,引起货币贬值。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中才会出现,因为金银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量中的货币量。宏观经济中,通货膨胀主要指价格与工资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引起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经济效率。严重的通货膨胀还将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二、简答题

9. 运用本章分析的社会总供求关系的原理,分析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出现的新问题。

【答案】(1)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次贷危机不断深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显现,成为2008年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外部因素。尤其是出日,倍感压力。在外需回落、利润下滑、房地产市场反向调整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固定投资也开始出现下滑,同年7月份,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一保一控”。

到了2008年下半年,随着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的风险不断加大,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经济上行动力正在逐渐削弱,而下行的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虽然国家及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但主要出口市场经济出现衰退,外需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进一步扩大内需就成为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所在,我国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2)针对以上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我国采取的具体政策措施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我国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已进行了‘些灵活调整,2008年9月份后,央行连续三次降低利率,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央票发行及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硬约束等,向市场明确传导出了“转向”信号。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强烈的政策信号。相比前几年,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己有较大不同,这一政策的出台也是基于政府对当前物价连续上涨、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等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

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较大幅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以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村消费,扩大内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核准了公路、机场、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建设项目,决定加快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建设进度,增加投资,扩大内需。适当调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以稳定出口。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对个人住房交易环节的税收政策作出调整,降低住房交易税费;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以为稳定房地产市场。同时,央行连续五次下调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的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