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基于政策评估视角的中国高校职员制政策研究

关键词:公共政策、高校人事制度、教育职员制、政策评估、治理理论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然而我国在高校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弊端,从而导致高校运转效率和管理水平低下。在事业单位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建设一支优化、精干、高效的高等学校管理人员队伍,成为提高高校人事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必经之路。2000年,党中央下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提出了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六所国内高等院校开始了高校职员制政策的试点工,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的人员,本人一直非常关注高校职员制政策实施情况,并在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工作。通过研究发现,要推进职员制实施,改变高校管理的现实困境,必须重视研究和把握职员制的理论基础及其蕴含的新的管理理念,同时通过公共政策分析及政策评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探寻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推动高校管理主体的变革,进而逐步形成一种不断促进高校发展的现代大学管理文化。本文从公共政策理论及政策评估的视角,采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以及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职员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其中,理论研究部分在对政策评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需求,制定针对高校职员制政策评估的逻辑和模型框架。在应用研究和实证分析方面,笔者考虑高校职员制政策的目的及各方利益博弈过程中的衡量标准、以及政策执行效果的可测度,针对结构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确立了高校职员制的政策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政策评估流程中的问卷和访谈进行设计,采用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等形式对部分试点高校进行调研。笔者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发现,职员制政策在试点高校实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比较显著的成果,如初步建立了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但也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高校的三支队伍之间仍然存在等级上的划分,各方利益冲突较为明显,职员晋升通道狭窄等现象。对此,本文提出了构建高校职员制善治模式的相关建议,指导高校对职员制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冲突进行整合,并指出高校应当在分类管理上从品位分类向职位分类进行转变,为职员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给出合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