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847文学基础(A)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穆旦
【答案】穆旦原名查良铮,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他不仅在诗的思维、诗的艺术现代化,而且在诗的语言上的现代化方面,都跨出了在现代新诗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成为“中国诗歌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个带有标志性的诗人,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20世纪50年代起,穆旦开始从事外国诗歌的翻译工作,代表译作有普希金的《波尔塔瓦》《青铜骑士》,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清诗选》,拜伦的《唐磺》等。
2. 南玲北梅
【答案】南玲北梅是指沦陷时期上海的张爱玲与北平的梅娘两位女作家。1942年北平的马德增书店和上海的宇宙风书店联合发起“读者最喜爱的女作家”评选活动,梅娘与张爱玲双双夺魁,从此有“南玲北梅”之誉。两人的小说有相似性,均是在婚姻恋爱的题材中凸现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然而,相较张爱玲融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的古今杂错、华洋兼备、雅俗共存的文学气味而言,梅娘的叙述要比张爱玲“俗”。
3. 京派
【答案】京派是指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代表作主要有《边城》《萧萧》《长河》等。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沈从文、废名、老向、芦焚、萧乾、何其芳等,他们主要围绕自己的阵地《文学月刊》《骆驼草》《水星》《大公报·文艺》进行文学创作。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4.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答案】《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1932年周作人在辅仁大学演讲时所用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它是较早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周作人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归之于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小品文文学传统。同时他将文学区分为“言志派”和“载道派”,并将新文学归之于言志派的传统。通过这种区分,将新文学与公安派接合起来,新文学不再是无源之水。周作人
的努力,是为新文学进行合法化论证,也是试图将新文学的根基植入中国传统之中,以获得自身的主体性,这一方向持续地为以后的学者和作家所继承。
5. 萧红
【答案】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敷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6. 汪曾棋
【答案】汪曾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在短篇小说创作、戏剧与民间文艺的研究上都有很高造诣。汪曾祺在创作上主张回到现实主义、表现民族传统、表达纯真、自然的情感,以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审美经验为基础,形成一种独具一格的审美风格。其小说大都取材民情风俗、日常生活、语言自然、活泼; 文风清新、质朴; 意境优雅、唯美。他的散文刻画民俗、民风,形象生动,蕴涵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切情感。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开创了“80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对乡土文学、寻根文学有很大影响。
7. 《北京人》
【答案】《北京人》是曹禺于1941年发表的一部成功剧作,表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塑造了一群封建阶级末代子孙的艺术典型。用“北京人”为剧本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了种“北京人”形象,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以原始人的勇敢有力,反衬出囚禁在封建精神统治下的北京人的空虚、怯懦、腐朽、堕落。艺术上交替运用象征、对照等艺术手法来揭示矛盾冲突,烘托戏剧氛围,寓意深刻。整部剧作风格深沉、含蓄、恬淡、隽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语言抒情且富哲理意味。
8. 《画梦录》
【答案】《画梦录》是何其芳创作的一部散文集,于1936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收录《墓》《秋海棠》《雨前》《黄昏》《独语》《梦话》等十九篇。内容多反映知识分子在黑暗现实中郁闷感伤的情怀,文笔优美,音调柔和,色彩绚丽,具有诗一般的意境。
二、填空题
9. 1919年胡适的____话剧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始。
【答案】《终身大事》
【解析】《终身大事》是胡适创作的一部独幕剧,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
是中国最早的话剧作品之一。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此剧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剧情比较简单。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被公认为明显受易上生的影响。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10.1932年9月,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____成立。
【答案】中国诗歌会
【解析】中国诗歌会是由左联领导、支持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由左联成员穆木天、蒲风、杨骚等人发起,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
11.何其芳的散文常采用“____”的调式,探索内心的矛盾冲突。
【答案】独语
【解析】何其芳的散文常采用“独语”的调式,探索内心的矛盾冲突。这种“独语”又多表现为一种感觉结构,将朦胧的意象拼贴与组合,组成美丽的心灵感验世界。
12.鲁迅于1919年在《国民公报》上发表了以____为总题的一组散文诗。
【答案】《自言自语》
【解析】《自言自语》出自鲁迅的《集外集拾遗补篇》,本篇最初连载于《国民公报》“新文艺”栏,署名神飞。鲁迅的《集外集拾遗补篇》共7章。
13.《新青年》从____(时间)起开始全部使用白话和新式标点。
【答案】1918年5月
【解析】《新青年》从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一些新诗,这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文学创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到1918年5月起《新青年》全部以白话文编排,并使用新式标点符号。一时间,标点符号风靡全国。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一些进步刊物改用白话文。这又影响到全国用文言文的报纸,开始出现用白话文的副刊,随后短评、通讯、社论也都采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14.____和____是最能代表沈从文散文创作成就的作品。
【答案】《湘西》; 《湘行散记》
【解析】《湘西》和《湘行散记》是沈从文重要的散文精品,是他抗战前后两次还乡的产物,等于是他的自传,尤其是关十他与故乡的文学感情生活的一个传记性的延长。
15.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____《秋收》《残冬》。
【答案】《春蚕》
【解析】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和《残冬》。这三部小说,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