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63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概念题

1. 反思

【答案】反思是主体以自己的思维为对象或内容的思考,表现为人对思索过程反过来的思索,这是一种从后思维、间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校正纠偏式思维,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反映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具体表现为:

(1)就在于它一般是在事情或过程发生之后进行的,是从事情的结果反过来思考事情的发生、发展,由结果追溯原因,分析事物何以发生,何以如此发生,等等。

(2)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的另一个地方就在于,一般思维是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反思是对理性思维的结果再进行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因而是一种抽象化程度更高的理性思维。

2. 自在世界

【答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

①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了,这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

3. 必然王国

【答案】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 因而人的活动和行为不得不受这种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对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无能为力的状态。即对自然规律的无知,因而受自然规律的束缚; 同时由于对社会规律一无所知,以及私有制的狭隘性,人们又受自己创造的社会力量的束缚。

“必然王国”更深一层的含义在于,在社会发展中历史地形成的不合理状况,即人类主体在自身的生存活动中受外在客观力量(必然性)奴役的物役性现象,是在人类发展中将要被超越的历史现象。在这一层含义上,“必然王国”是指资本主义以及此前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即由物役性的自然必然性和经济必然性支配的人类历史时期。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真正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中,人类主体实际上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他们历史地处在被外部客观力量强制性支配的“必然王国”中。

4. 客观辩证法

【答案】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与发展。

5. 物质

【答案】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

二、简答题

6.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它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答案】(1)辩证的否定观的含义

辩证的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理解上的。辩证的否定是指这样一种否定,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2)辩证的否定观的两个特点

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标志着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它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并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起来,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是通过事物内在矛吸取、保留和改造旧

7. 简述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

【答案】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体现在如下方面:

(1)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 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旧的国家政权; 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发动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3)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的形式; 改革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武装冲突的形式。

8. 阐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1)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2)矛盾的普遍性又贯穿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矛盾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3)二者在一定的场合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总之,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

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9.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实践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的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和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互换其活动并结成一定的关系。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补会关系。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并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基本的社会关系。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即使生产力也不是纯粹的外部自然力,而是人们的实践能力,并且只有在个人的交往和相互关系中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所以,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论述题

10.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指导意义。

【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后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具体表现在: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