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医科大学北京军区总医院临床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普通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应激

【答案】应激是默里人格理论的基本概念,指当某些事件或者环境刺激作用于人,使人感到紧张、有压力的心理反应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身体反应的过程。应激是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综合。当环境需求超过了个人处理能力的时候,应激就会产生。

2. 格式塔

【答案】格式塔意为“完形”、“形状”,其含义在于强调意识经验的完整性或完形性,如知觉中实际呈现的形(形状、形体、形象、符号等)。格式塔初始于1910年韦特海默对似动现象实验的观察,认为对静止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视知觉运动现象并非个别感受的综合,而是一种全新的现象,是一种无需再分析的知觉结构,即它本身具有整体性。

3. 问题情境

【答案】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而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一般来讲,刺激模式与个人认知结构越接近,问题越容易解决。

4. 部分报告法(partial-report procedure )

【答案】部分报告法是测量感觉记忆的方法。Sperling 将全部的刺激项目排成3X4矩阵,刺激以50ms 的时程呈现,在刺激消失的同时,某一信号随即出现,被试者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报告相应的刺激项目,再根据报告者的准确率计算被试者的记忆量。部分报告法运用了随机的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了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二、简答题

5. 有些人认为,教给学生知识,自然就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和能力。你认为对吗? 请你论述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答案】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能力和知识、技能并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虽然有紧密的联系,但也有显著的区别。

(1)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

动作系统; 而能力是保证个体完成各种活动的心理基础。

②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较容易获得,而能力的形成则比较缓慢。然而,能力一旦形成,要比知识技能稳定得多。

③知识技能并不等于能力。只有那些能够灵活迁移和使用的知识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

(2)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

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 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

6. 简述四种基本的冲突类型。

【答案】从形式上看,动机冲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双趋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通常出现双趋冲突。最典型的就是“色,吾所欲也; 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2)双避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他们又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就产生双避冲突。例如,某人得了虫牙,疼痛难忍,但他迟迟不肯就医,因为他知道让牙科大夫治疗虫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他或者接受由虫牙带来的苦痛,或者接受牙医的治疗。由

(3)趋避冲突。这种冲突是在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接近的同时,又故意回避它,从而引起内心的冲突。例如,孩子愿意跟随爸爸、妈妈外出,但同时又怕受到约束。

(4)多重趋避冲突。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由此引起的冲突叫多重趋避冲突。

7. 简述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答案】(1)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己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它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象等。

(2)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特征。

①流畅性:是指智力活动灵敏迅速,畅通少阻,能在较短时间内发表较多观念,是发散思维的量的指标;

②灵活性:是指思维具有多方指向,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功能固着、定势的约束,因而

能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念;

③独创性:是指思维具有超乎寻常的新异的成分,因此它更多表征发散思维的本质。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8. 简述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答案】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己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想像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而不是词或者符号。想像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像活动的基本特点。想像在许多创造性思维中起到核心作用,主要表现为:

(1)想像是建立新的概念、形象,发现新的联系、规律的有效且重要的创造性思维途径。 ①想像是新形象的创造,想像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或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因此,想像在一定程度上是超现实的。

②想像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人们在面对问题情景、需要尚未得到满足时,常常在头脑中出现需要得到满足和问题得到解决的情景,这种情景是对现实的一种超前反映,是对未来的一种预见。

③想像的预见是以具体形象的形式出现的,而思维的超前反映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的。在人的活动中,若问题的原始材料是已知的,解决问题的方向是基本明确的,解决问题的进程将主要服从于思维规律。如果问题的情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情景提供的信息不充分,解决问题的进程将主要依赖于想像。想像可以“跳过”某些思维阶段,构成事物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2)想像可以超越客观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各种限制,通过在头脑中纯化和概括客观对象,使认识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它需要对己有的感性材料创造性想像,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

9. 什么是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要具有哪些条件?

【答案】(1)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例如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

(2)注意的分配有一定的条件:

①与主体对活动的熟悉程度有关。同时进行的活动必须要有一项是熟悉、接近自动化的程度。例如,学生上课边听边记,这是因为他们记笔记己经熟练了,把注意中心集中在听课上。

②与活动性质有关。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应属于同一活动内容或有机关联的活动。智力活动较难分配,操作活动较易分配。

③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它们之间毫无联系,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很困难; 如果它们之间己经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比较容易。例如,自拉(胡琴)自唱(戏),边歌边舞,将拉和唱、歌和舞形成系统,就有利于注意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