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自1944年法国物理学家们从宇宙射线中发现了K介子以来,这一特殊的粒子向人们展示了微观世界的丰富多彩性,诸如CP守恒定律的成立与破坏,手征对称性的破缺与恢复等一系列涉及物理学基本问题的重要内容都与K介子的产生、衰变等属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LBL实验室首次产生出K介子到90年代中期GSI上KaoS和FOPI两个实验装置的建成,人们从实验室里获得了大量有关K介子的数据,由此而得到了许多关于这一奇异粒子基本属性的知识。
毕竟粒子碰撞是在地球上产生K介子的唯一方法,并且,产生的K介子总是首先处于其他粒子所构成的复杂环境之中,周围粒子对K介子的性质的影响,即所谓的介质效应,会使其产生条件及其属性发生改变。
文章在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中高能重离子碰撞中K介子的产生及其研究进展。理论部分重点介绍了K介子协变动力学模型,并在此框架内分析了中高能重离子碰撞中介子以及与其伴随产生的超子的集体流特征;对K介子反应道的研究,我们得到共振态在介子的阈下产生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最后,对比分析了目前用于研究K介子产生与演化的不同动力学模型,所得结果显示:在关于K介子的一般的平均场理论中,所定义的介子的等效质量随着核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在K介子演化的协变动力学模型中,所采用的介子等效质量是随着核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的;介子在高温高密核物质中所感受到的平均场的性质,不仅明显地依赖于介子的准粒子模型的定义,而且在核物质密度变化的过程中,与周围核子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