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718广播电视艺术基础之艺术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答案】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就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与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揭示艺术的外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艺术的发展。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主要表现在: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和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等内容。

2. 解衣般礴

【答案】“解衣般礴”是指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精神投入。“解衣般礴”出自《庄子》的一段关于绘画活动的著名论述。其形象地描绘了艺术家创作时的自由情态,借此说明,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艺术创作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它是要求创作者纯化自己的思维,摒除杂念,以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一种创造劳动。“解衣般礴”论就是强调艺术创作中主体精神的作用,主张人的情感在创作活动中的无拘无束的抒发。这一理论对中国艺术创作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3. 意匠

【答案】意匠是文艺美学术语,指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时的匠心独运,或日艺术活动中创造性的构思设计。语源于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其具体操作内涵包括:对生活素材的收集、概括、提炼,对客观物象的位置经营,对作品主题的发掘等。

4. 艺术思潮

【答案】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艺术思潮往往具有两个特征:新的艺术思想,其中包括新的创作主张、创作倾向、艺术手法及体现出的风格特色; 形成影响广泛的群体性潮流,表现为在一定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下的群体性活动。如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等。

5. 大众狂欢

【答案】大众狂欢是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理论学中一种对娱乐节目的研究学说。它将当代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大众狂欢”的场面分为两种:一是以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各种类型的综合性电视文艺晚会的兴盛; 二是以娱乐受众为标榜的各种类型的游戏娱乐节目的蜂起。这些娱乐游戏类节目具备一定的大众参与性,它们一改以往综艺节目中观众的被动欣赏为主动介入,将观众拉入节目,使其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如《幸运520》、《开心辞典》、《开门大吉》等,都抛弃了用明星来拉动收视率的方式,而改用平民参与的方式来引起坐在电视机前的收视群

体的共鸣感。此外,还有仿制国外“流行偶像娱乐”的节目,如《超级女声》(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湖南卫视)、《两天一夜》(四川卫视)、《我是中国星》(华娱卫视)、《梦想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好声音》(浙江卫视)等以制造平民偶像为噱头的娱乐节目。

6. 艺术

【答案】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活动。作为一种生产,艺术是感性的、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其特有的目的。

7. 互动性

【答案】互动性是指社会交往活动,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过程。德国社会学家G. 齐美尔在其于1908年所著的《社会学》一书中最早使用“社会互动”一词。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互动的类型主要有:①语言的互动与非语言的互动; ②正式的、有组织的互动与非正式的、无组织的互动:③传统的、习惯方式的互动与现代的、创新方式的互动等。

8. 数字艺术

【答案】数字艺术,又称“数字化的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艺术,其作品一般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数字技术手段。数字艺术包括:①交互媒体设计,是指以互动媒体为载体的设计。例如以万维网为载体的网页设计、网络游戏设计,以手机为载体的彩信设计、WAP 设计、手机游戏设计等; ②数字影像艺术,包括数字动画、DV 电影、数字影视广告和片头等; ③虚拟现实设计,是指数字博物馆、数字商城这一类虚拟空间设计:④新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和材料的纯艺术形式,它与传统美术、雕塑相对应。

二、选择题

9. “任何人,即使是最坏的人,他们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这段话的作者是:( )。

A. 席勒

B. 狄德罗

C. 普希金

D. 巴尔扎克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出自席勒的《强盗》,它揭示了上帝的意志代表了“我们心中的纯粹

理性的原则”,即人的意志中的崇高的神性。“我们意识到除非我们的意志与我们心中的纯粹理性的原则协调一致”意味着仅仅当人类意识到应该向上帝的意志靠拢,即向人的崇高的神性靠拢时,上帝才起到了提升人类道德境界的作用。这段话阐明了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即从“完整的人”到“全能的神”的典型。

10.“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长衣,而在于具有民族的精神。诗人甚至在描写异邦的世界时也可能有民族性。”这段话的作者是:( )

A. 别林斯基

B. 果戈里

C. 马克思

D. 歌德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出自俄罗斯作家果戈理的《文学战斗的传统》,它的大意是: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特征,其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

三、简答题

11.为什么说艺术需要以情动人?

【答案】情感性是艺术的审美特征。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情感始终起重要作用。艺术作品需要以情动人,原因在于:

(1)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具有重要作用

①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时的变形作用

任何艺术形象都会在情感的作用下发生符合目的的变形:情感使艺术家观察到的是变了形的物象,情感使艺术形象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有所改变。作家为了真实的表达感情的需要,可以对外在形象进行虚构、夸张处理。如《三国演义》在历史的基础上以“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完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全非历史人物的真实面日,使读者看到了一幅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②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中的动力作用

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因是情感,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例如,一九九九年五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出动了数千架飞机对巴尔干半岛上的小国南斯拉夫进行狂轰滥炸,并且丧心病狂地袭击、炸毁了我国驻南大使馆。这激起了中国青年艺术家的义愤,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在当天仅用三个多小时就创作完成了一幅巨型壁画《格尔尼卡——1999年5月7日午夜》,其中饱含着创作者的眼泪、激情和愤怒,饱含着中国青年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其视觉冲击力、精神震撼力和正义感召力在美国驻华使馆前的示威中充分显示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