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36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产权制度

【答案】产权制度是指以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为基础形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组合、调节、保护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现代产权制度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2. 投资需求

【答案】投资需求(又称投资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从构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分为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即对建筑物(如厂房、住宅、公共建筑、码头、水坝等)和固定设备(如机器、仪器、器具等)的投资和对流动资产的投资。从资金来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以区分为重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投资两部分。所谓重置投资,是指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它主要用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已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由于这种重置、替换和更新通常与企业的改造结合在一起,因此又称这部分投资为更新改造投资。所谓新增投资,是指用社会积累资金进行的投资。

3. 经济效益

【答案】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的对比关系。经济效益的核心是节约,主要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它既包括与单位产品价值高低有关的劳动占用、劳动耗费和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形成的节约,同时,还包括了产品是否符合社会生产比例的社会总劳动时间的节约。除此之外,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前提主要是指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而它还包括了保护环境形成的节约和自然资源的节约。经济效益的概念包括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产品质量三个方面。日前在我国工业部门和工业企业中,衡量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有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又称“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

4. 外汇

【答案】外汇是一国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组织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国库券、长期和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外汇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动态的含义是指将一个国家的货币转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以适应各种目的的国际支付或清偿所需要的国际性货币的兑换行为。静态的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做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我们通常所说的外汇是指静态的含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外汇是指:

(1)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

(2)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

(4)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化:

(5)其他外汇资产。

二、简答题

5. 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生产方法?

【答案】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下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样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这是一种延长工作日时间的隐蔽的形式。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进行激烈的竟争,争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 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

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相互关系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因为只有把工作日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外,才能无偿产生剩余价值。

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又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因为只有在工作日已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基础上,资本家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③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起着不同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发展较慢,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剥削工人。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技术不断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工人阶级为缩短下作日的斗争日益强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就逐渐成为主要的剥削方法。

6.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是什么? 它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1)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力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企业经营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

严格地讲经济全球化并不完全是一个新的现象,事实上,自从资本主义来到这个世界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开始了。经济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相伴随的。如今,经济全球化己经成为一个世界性潮流。

①15世纪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等己成为欧洲贸易中心。

②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上的大发现以及海外殖民地的开拓,使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扩展到大西洋沿岸。

③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以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和使用为重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工业革命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确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统治。

④19世纪后半期发生了以电力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以重化工业的兴起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并对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最终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⑤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出现了50年代和60年代战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各个国家都逐渐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减少各种限额,使世界经济中逐渐出现了一个经济一体化程度更高的资本主义全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