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目录

2018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二) ... 9 2018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三) . 19 2018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四) . 27 2018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五) . 35

一、名词解释

1. 《新民报晚刊》

【答案】《新民报晚刊》是一家政治上“居中偏左、遇礁即避”的民营报纸,1946年5月1日创刊于上海。该报在创刊时便确定了一要进步、二要保全的办报方针,新闻报道采取“超党派”的立场,不论要闻版、本埠版,基本上采用本报记者自己采访的新闻稿,而不采用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稿件。对于一些重要的政治军事消息,大多根据新华社广播稿改编,以本报南京、北平专电形式发表。解放后,《新民报晚刊》继续出版,1958年4月改名为《新民晚报》。

2. 《救国报》

【答案】《救国报》是中国共产党为开展在海外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而创办的一份报刊,1935年5月创刊,报头署社址为法国巴黎,实际编辑部设在莫斯科。廖焕星、李立三、陈潭秋先后任主编。该报以宣传反法西斯和建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为宗旨,初为半月刊,后改为周刊。1935年10月1日,该报在其出版的第10期上,首次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在国民党政府的要求下,法国政府停邮该报。经过交涉,12月9日,《救国报》改名为《救国时报》,在巴黎重新创刊,仍为中共在海外办的机关报。该报曾大力报道“一二·九”学生运动和“‘·二八”淞沪抗战,还介绍过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长征情况。发行至43个国家与地区,发行量达两万多份。1938年迁往纽约,与中共主办的《先锋》周报合并。

3. 《遐迩贯珍》

【答案】《遐迩贯珍》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报刊,也是中国境内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1856年5月停刊,前后共出33期。《遐迩贯珍》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当前时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此外,该刊还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1855年,《遐迩贯珍》增出附刊《布告篇》,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该刊还有中英对照日录。

4. “卫视”

【答案】“卫视”(StarTV ),全称为卫星电视广播有限公司,1991年10月成立并开播,系香港和记黄埔集团出资创办,董事长原为李嘉诚。“卫视”以香港为中心点,设有用英语播音的音乐台、体育台、新闻台、合家欢台和用汉语播音的中文台5个频道节目,通过亚洲卫星一号向亚洲地区免费传送24小时不问断的电视节目。目前,“卫视,,已为世界“报业大王”默多克

所控股。

5. 信息娱乐

【答案】信息娱乐在我国通常称为新闻娱乐化。信息娱乐指的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 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6. 申时电讯社

【答案】申时电讯社是大革命时期重要的通讯社之一,发起于1925年,正式成立于1928年。1925年,时任《申报》总经理的张竹平联络《申报》、《时事新报》两报的部分编辑,在工作之余将两报的各方专电加以编辑,发给一些报纸采用。这种办法受到欢迎,采用者增多,于是在1928年正式成立申时电讯社。1932年,该社与110多家报社签订了供稿协议,1934年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和董事会,在北京、天津、汉口、香港等地设有分社。1937年上海沦陷时停办。

二、简要回答

7. 简析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关系。

【答案】(1)首先区分“法治”和“法制”

法制是“rulebylaw" ,即通过法律进行统治。这里没有主体即统治者,法是被动的,这意味着统治者用法来为政治服务,如秦始皇制定法律。法治是“ruleoflaw" ,即用法来治理政治。法是主体,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以法管理。

(2)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定义

①新闻法制,是指国家运用立法和行政手段,为对新闻传播事业进行控制、约束与调节所形成的法律制度体系。新闻法制属制度的范畴,它不仅包括有关新闻的法律制度,而且包括这些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和过程,是立法、执法、守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内容的有机统一。

②新闻法治,是指在新闻传播法律体制下一种管理新闻传媒行业的原则和方法。“新闻法治”是指实现新闻领域的法治,而非人治。它意味着用法来保护新闻自由,保证新闻从业者的权利并规范其行为,对违法行为依法惩处,减少主观随意性。

(3)新闻法制与新闻法治的区别

①新闻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家有直接关系,任何国家都存在新闻法制,同时新闻法制因国家制度和发展程度的不同而相异。而新闻法治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家没有直接联系,不一定所有的国家都能实现新闻法治,只有在民主制度的国家存在新闻法治。

②新闻法制要求对新闻工作实行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新闻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新闻行业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新闻行业的运行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③实行新闻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新闻行业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新闻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新闻行业在各种场合下都严格守法和依法办事。

(3)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联系

①新闻法制是新闻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新闻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新闻法制。没有新闻法制,就不会存在新闻法治。

②新闻法治是新闻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新闻法制得以发挥效用的手段即实现新闻法治。

8. “文化大革命”初期新闻宣传是怎样制造个人崇拜舆论的? 新闻界的“夺权”意味着什么?

【答案】“文化大革命”初期新闻媒体在鼓动“造反”的同时,着力“大树特树”领袖的权威。制造个人崇拜舆论:

(1)报纸的各个版面、广播电视的每档节目,都有领袖语录。林彪的“高举”、“天才”等言论,在新闻媒体上不断重复出现。

(2)报纸、杂志上的黑体字引文越来越多,连林彪的话也用黑体字排印,甚至还上了报眼。

(3)8月至11月间,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先后8次接见红卫兵和外地师生,人数达1100多万。每次接见,广播电视现场直播,报纸大标题套红报道,声势巨大。

(4)“文化大革命”成为新闻宣传的唯一中心,经济、文教、科技等各方面报道都与“造反”挂钩,在国际报道中也用上了领袖语录。许多专刊、专栏、专题节目被取消。

新闻界“夺权”的后果:

新闻界夺权始于人民日报社,它意味着,在这场来势迅猛的政治风暴中,新闻媒介被用作推波助澜的工具,“文化大革命”宣传成了唯一的中心,新闻机构内部混乱,形式主义文风盛行,大话、空话、套话俯拾皆是,新闻界因此将遭受沉重的劫难。

9. 简述共产党帮助及主持下创办的国民党报刊。

【答案】国民党实行改组、国共合作实现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在全国范围迅猛发展起来,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的机关报。

(1)《政治周报》

《政治周报》于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出版的刊物,前4期由共产党员毛泽东任主编和编辑; 第5}-14期先后由沈雁冰(茅盾)、张秋人编辑。1926年停刊。内容上,《政治周报》主要刊载国民党中央和广东革命政府的重要宣言、报告和决议,发表不少政论文章和通讯报道; 并辟有“反攻”专栏,抨击国民党右派的观点。

(2)汉口《楚光日报》、《汉口民国日报》和汉口《中央日报》

①《楚光日报》

该报于1925年3月24日在汉口创刊。创办人及经理为共产党员董必武、总编辑宛希俨,实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武汉地区出版最早的革命报纸,“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停刊。②《汉口民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