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777教育学专业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田

【答案】学田是政府为学校置拨的田产、校产,以充办学经费。北宋熙宁兴学、庆历新政时,实行由政府向地方官学普遍地划拨一定量官田作为学田,以其租人充作办学经费的办法,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利用财政外收入巧妙地解决了一个极其重要和迫切的经费问题。此后,学田成为地方学校的生命线。学田制度,将封建国家和社会私人办学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地方官学的经费问题,扩大了社会教育面。它为封建人才的培养和从文化教育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形成多层次衔接的教育体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 八股文

【答案】所谓八股文,((明史·选举志二》解释说“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八股文还称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它是在宋朝经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是一种命题作文,有固定的结构。一般而言,每篇八股文的结构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又称出题、领题等)、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这四个部分中各有两股,两股的文字繁简、声调缓急,都要对仗,合称八股,八股文之名即是由此而来。

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八股文形成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在产生之初,它对于考试文体的标准化,促进人才选拔的客观公正,应该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然而,八股文的负面影响也同样明显。它禁锢了士人的思想,严重败坏了士风、学风和社会风气。它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危害尤甚。因此,八股文遭到许多有识之士的猛烈抨击。

3. 浩然之气

【答案】浩然之气是指盛大刚直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指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般来说,“气”多指人的意念或情绪,是不同于理智的心理因素。孟子认为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

,不待外求。后世理解为一种崇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纯由内心“集义所生”

高的道德情操的精神境界,孟子把养气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养气主要是培养意念和情感。孟子强调理智与情感的统一,认为理智清醒可以控制不健康的情绪情感,健康的情绪情感可以帮助保持清醒的理智; 相反,理智混乱很难保持健康的情绪情感,不健康的J 清绪情感也会扰乱正常的理智。

4. 岳麓书院学规

【答案】《岳麓书院学规》是清康熙五十六年李文熠为岳麓书院山长时订立的学规,载《恒斋

,不收“縻廪粟而耽棋牌者”,禁止醵钱群文集》。它共有八条:①既以读书为业当“竞分寸之阴”

饮,猜令挥拳,牵引朋淫,暗工刀笔等行为:②友朋之间当敬而能和,不留一言不合,怒气相加者:③学生应每日于讲堂讲经书一通,须端坐辩难,反复推详,教师所不晓者,则以待四方高明; ④无

,由师批改,倘或未当,即携原卷相商,论学内、学外者,每月各作三会(三次考核)“以求至是”;

,须逐字玩味,对师之讲授,倘有疑处,可即与之相商; ⑥学问务在身通⑤“四书为六经之精华”

,而六籍,然亦当博洽而旁通之,不可画地自限; 切忌“摘其堂皇冠冕之语,汰其规切忌讳之句”

,故学问思辨,必“自矜通儒”; ⑦学者欲通世务,必须看史; ⑧《书》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须以力行为归。《清儒学案》概括为:为人注重于“立身、敦品、养性”; 治业则注重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力行”。

5. 制举

【答案】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间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制举考录程序较简单,一般不定期,由皇帝临时决定考试科目,应考者自举或被举到京师,在殿庭直接参加考试,登科者可立即授官。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凸显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十体制的一部分,义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6. 民办公助

【答案】民办公助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发展小学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普及教育过程中沿用此政策。《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于199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最核心的精种实质是“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

,就是利用公理”的十六字方针,也即确立了“民办公助”的合法性和可行性。所谓“民办公助”

众和政府资金适度地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公助又可分为显性资助和隐性资助。显性资助就是通过对民办学校办学方向及其社会效果等实施检查、评估后,以注册的学生数为基本依据,给予民办学校直接的拨款资助,而隐性资助则指对民办学佼于合法范围之内的经营所得、学校房产、社会捐物捐款等方面给予减免税收。

二、简答题

7. 为什么说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

【答案】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培养熟谙外国语译员的新式学堂,它是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京师同文馆是为了培养外国语译员而设立的专修外国语的学校,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后增设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馆,1866年增设算学馆,这标志着同文馆开始变为综合性学校。此外,京师同文馆还增设了不少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科目,相互衔接。

(2)京师同文馆的课程,外语居于首位。规定馆中功课以洋文、洋语为要,洋文、洋语己通,方许兼习别艺。以后课程有所增加,儒算学馆设外语、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此外,汉文经学一致贯穿始终。

(3)学校的课程计划中注重外国语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前3年侧重外国语的学习; 后5年偏重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没有“四书”、“五经”等传统科目。自开馆后,即以译西书为要务,先由外国教习翻译,后由学生襄助或自译。京师同文馆为戊戌变法前国内译西书的重要场所,另附设翻译处、藏书阁、天文观察台等。

(4)京师同文馆在重视学生传统封建道德习惯培养的同时,还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如由外国教习讲的万国公法课,其中就有宣传强国压迫弱国的强盗逻辑,帝国主义分子还以宗教麻醉学生的思想。外国教员课上、课下向学生自由谈论基督,以兜售他们的“基督文明”。

(5)同文馆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的控制。学佼经费多由海关拨款,而海关则由海关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掌管,同文馆从学校经费到聘请校长教员都由赫德一手包办。管理学校的大权也逐步落到外国人手中,总教习为洋人,教员也以洋人居多。

(6)京师同文馆既具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文馆和它以后出现的一批洋务学堂,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它不仅具有了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在由外国语学校演进为综合性学校之后,增设了系列自然科学课程,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教育向前迈进厂重要的一步。京师同文馆和其他的洋务学堂,在教育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8. 简述王守仁“知行合一”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的一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与陆九渊一样,

,,更重“尊德性”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所谓“知行合一”

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

,王守仁批判地吸收了朱熹的“知行相须”“行重于知”的思想,扬弃了朱熹“知先行后”的

割裂知行统一的观点。他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王守仁把知行合而为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行在知在,知在行在,相互包含,彼此融通。这就混淆了知行界限,否定了知行的本质区别,否定了知行的对立统一关系。但从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

,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小行”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

王守仁本是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的,然而实际上,他的“知行合一”说中也有知决定行的含义,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不同的是,朱熹

,先天具备。至于“知”在“行”主张“行”之前,先须向外求“知”; 而王守仁则认为“不假外求”

的前面,二人则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