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辨析题

1.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一方的存在要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够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2. 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都是商品生产。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与物质产品有本质上的差别,商品都是物质产品,但是物质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因此说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都是商品生产是不正确的。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因此,只有以交换为目的生产才是商品生产。

3.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并不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

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就是说,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4.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属于英雄史观,是错误的,判断理由主要有:

(1)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不仅从客体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且从主体的角度回答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也充分看到了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2)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台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3)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创造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而英雄人物则起到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5. 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答案】这一观点割裂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联系,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和最高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一的。

(1)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项工作。

(2)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为,实现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引; 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支柱; 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其精神动力。

(3)忽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一,就会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论”和“空想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们应该立足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一步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6.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他的缺点是直接性、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的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二、材料分析题

7. 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出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家合资,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问题: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答案】(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说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物质要素作为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两方面的作用:

①生产要素和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各种各样不同的使用价值; 同时,它们自身的价值在必要耗费的范围内也由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商品中去。

②生产要素是人类劳动的载体,为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它们自身并不能创造任何新的价值。只有人类的抽象劳动才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