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教研部611教育学基础综合之教育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体育运动的美感主要表现于动作的( )

A. 强健

B. 节奏感

C. 协调和韵律感

D. 协调性

【答案】C

2. 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智育等于教学

B. 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 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 美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答案】D

3. 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这种教育目的是属于( )。

A. 个体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 文化本位论

D. 生活本位论

【答案】A

【解析】个人本位论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主张:①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②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③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4. 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 )

A. 都学

B. 乡学

C. 国学

D. 官学

【答案】C

【解析】西周的学校教育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类型。国学有大学和小学,由中央直接管辖,为中央官学,设在王都,专为贵族子弟服务。国学之外是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是按地方行政区划分的供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读书的学校。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官学是一个相对于私学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因此,答案选C 。 5. 某班期末考试语文平均成绩为75分,标准差为8分,小明得92分,则小明的标准分数是( )。

A.1.12

B.1.37

C.2.13

D.6.52

【答案】C

【解析】根据标准分数的公式,求得结果为2.125。

6.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是属于( )

A. 常规管理

B. 目标管理

C. 平行管理

D. 民主管理

【答案】D

7. 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的知识属于( )

A. 描述性知识

B. 陈述性知识

C. 程序性知识

D. 条件性知识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知识的类别的考查。根据知识的表述内容,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通过言语来进行清楚的描述,也称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梅耶在安德森的基础上,将陈述性知识称为语义知识,并将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类:用于具体情境的“程序性知识”和有关学习、记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的条件性知识,后者用来确定何时为何要应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解决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例如,阅读时,条件性知识决定我们何时需要详细阅读某一段落或者跳过。条件性知识与陈述性、程序性知识密切相关。条件性知识实质是“有关……的知识”,同时属于在程序性知识当中。

8. 通过对道德两难问题的深入讨论,儿童倾向于拒斥低于自己道德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并且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但难以理解和接受高于自己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这种现象被科尔伯格等人称为( )。

A. 皮格马利翁效应

B. 俄狄浦斯效应

C. 布莱特效应

D. 布朗效应

【答案】C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基本观点的理解。美国的布莱特在进行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发现儿童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时,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科尔伯格等人在其后一些学校所进行的实验,结果证明布莱特的观点是成立的,由此将其称为布莱特效应。

9. 关于学校管理的特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学校管理具有教育性

B. 学校管理具有服务性

C. 学校管理具有文化性

D. 学校管理具有理想性

【答案】D

10.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是( )

A. 晏阳初

B. 梁漱溟

C. 黄炎培

D. 陶行知

【答案】B

【解析】梁漱溟(1893-1988)是中国近代的教育家、哲学家,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中,梁漱溟的“乡农教育”实验独树一帜,他的基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特殊性分析的乡村教育理论及其实践,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他认为,中国的社会问题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相遇,中国文化相形见细,为应付新环境而学西洋,结果中国传统文化破坏殆尽,中国乡村破产崩溃。因此,当务之急是“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中国原本是一个大的农业社会,中国的建设问题归根到底是“乡村建设”,而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他是一个立足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而晏阳初,黄炎培和陶行知对乡村改造曾予以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实践,但都不是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

二、辨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