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新疆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基础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校管理体制

【答案】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结合体,它是学校管理的枢纽,对学校管理功能的实现发挥着全局性、根本性和持久性的作用。学校管理体制包括学校组织机构体制和学校领导体制两个方面,前者规定了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各机构的职、责、权划分及相互关系,后者规定了学校由谁领导和负责。从关系上看,学校领导体制除了规定学校的领导主体和领导形式外,也影响着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目标任务、职责权限和运行方式。可以说,学校领导体制是办学、管校的根本制度,是使学校管理活动有序运行和实现学校效能最大化的重要保证。

2. 教学组织形式

【答案】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运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改进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①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的萌芽; ②近现代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授课、贝尔一兰喀斯特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文纳特卡制等。当前我国学校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

3. 义务教育

【答案】义务教育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义务教育产生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实行义务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其特点包括:①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是指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其全部或大部分的费用,这是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共同点; ②义务教育具有平等性,是指所有适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③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是指接受义务教育是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分初等教育(小学)和初级中等教育(初中)两个阶段,义务教育的学制主要有“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等。

4.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答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教学原则之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际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教学中的生活实际有三个方面内涵:一是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活动性作业; 二是学生本身的实际; 三是社会实际。教师积极开发实践环节,通过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让学生体验过程,获得某种经验、经历或体验。

5. 《普通教育学》

【答案】《普通教育学》是“现代教育之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一本教育专著。这本书是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它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在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论:由儿童的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所构成的教育过程,兴趣的多方面性,教学形式阶段,教育性教学原则,由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所构成的教学进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普通教育学》主要侧重在伦理方面的探讨,而在心理方面相对薄弱,这与赫尔巴特早期以伦理学为中心的学术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6. 身心素质

【答案】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机能活动的一种能力,是指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柔韧性等机能能力。身体素质取决于身体形态结构特点和内脏器官、神经系统机能调节状况。它是人们劳动、生活的物质基础,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项运动,既对某种素质发展有主要作用,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二、简答题

7. 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答案】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中主要的贡献是他关于有意义学习、认知同化与先行组织策略以及接受学习的理论。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②内部条件: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他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8.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教师在社会、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的地位

①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师所处的地位、受人尊重的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决定教师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力面:

第一,教师的社会功能。教师的社会功能是指教师对一定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客观基础。一般来说,职业社会作用的大小与其地位高低呈正相关。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二,教师的政治地位。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职业在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教师政治身份的获得、教师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参与度、政治影响力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地位的提升,教师政治地位的提高成为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前提。

第三,教师的经济待遇。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是指教师所得到的物质报酬,它包括工资、奖金及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福利,它是教师劳动的价值表现形式之一。教师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劳动具有较高的价值。教师的经济待遇不仅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最直观表现。

第四,教师职业的权利。教师职业的权利主要是指法律赋予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所享有的权利。教师的权利与责任、义务相联系,但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教师基本权利还没有得到应有保障的今天,教师合法权利的维护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的稳定具有特殊意义。

②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就教育过程的本质和教师的作用而言,教师应居于主导地位,这是由教育过程的规律决定的。

第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思想品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还把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传授给年轻一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对人的智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的社会作用。教师的劳动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教师对于个体的成长,对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延续、进步和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社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