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工程801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蛛网模型
【答案】蛛网模型是运用弹性原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时发生的不同波动情况的一种动态分析理论。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供求量和价格的均衡被打破,经过竞争,均衡状态会自动恢复。蛛网模型却证明,按照占典经济学静态下完全竞争的假设,均衡一旦被打破,经济系统并不一定自动恢复均衡。与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不同的是,蛛网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假定商品的本期产量决定于前一期的价格P t-1,即供给函数为,并根据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的不同,分为“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和“封闭型蛛网”三种类型。
蛛网模型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的波动的情况,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这个模型还是一个很简单的和有缺陷的模型,需要进一步完善。
2. 拍卖人假设
【答案】实现经济一般均衡采取的是一种“试探过程”,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假定市场存在一位“拍卖人”,其任务是寻找并确定能使市场供求一致的均衡价格。
拍卖人寻找均衡价格的方法是:首先, 他随意报出一组价格,家户和厂商根据该价格申报自己的需求和供给。如果所有市场供求均一致,则他就将该组价格固定下来,家户和厂商就在此组价格上成交; 如果供求不一致,则家户和厂商可以抽回自己的申报,而不必在错误的价格上进行交易。拍卖者则修正自己的价格报出另一组价格。改变价格的具体做法是:当某个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就提高该市场的价格, 反之,则降低其价格。这就可以保证新的价格比原先的价格更加接近于均衡价格。如果新报出的价格仍然不是均衡价格,则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找到均衡价格为止。
3. 生产函数
【答案】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生产函数来表示。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假定X 1, X 2, …、X n 顺次表示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Q 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为了简化分析,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若以L 表示劳动投入数量,以K 表示资本投入数量,则生产函数写为:
4. 帕累托最优
【答案】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 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中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的理论,它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V ·帕累托提出,因此得名。
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
①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的比率;
②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在进行生产时,所有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
③交换和生产的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如果所有的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则市场机制的最终作用将会使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在帕累托最优这种理想的状态下,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产量最高产品的分配也使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
5. 供给
【答案】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供给的概念包含以下儿点内容:
①供给是一定时期内的,比如一个月或一年,而不是某一个时点上的;
②供给是在各种价格水平下的供给数量,即供给是一组与价格水平对应的供给数量,而不是一个供给数量;
③供给是生产者愿意提供的;
④供给是生产者能够提供的,如果生产对某种商品只有提供的意愿而没有提供的能力,则不能形成有效供给,也不能算作供给。
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供给的变动是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数量的变动。
6. 隐成本
【答案】隐成本是相对于显成本而言的,是指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隐成本与厂商所使用的自有生产要素相联系,反映着这些要素在别处同样能被使用的事实。比如,某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从劳动市场上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贷款或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且有时还会动用自己的土地和资金,并亲自管理企业。当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也要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金,所以这笔价值也应该计入成本之中。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成本那么明显,故被称为隐成本。
二、论述题
7. (1)什么是市场对个人和厂商的激励?
(2)为什么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责任会导致激励无效?
(3)激励无效时怎么办?
(4)分析信息不完全性的市场激励失效原因及其对策。
【答案】(1)当个人和厂商在面对多种选择的时候,市场的激励机制将会对个人和厂商的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经济环境里,激励就是激发决策者选择某一方案的利润(包括减少的成本)。激励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价格。如果汽油价格上涨,人们就会受到更大的激励不去开车或者少开车。如果预期股票价格会上涨,人们就会受到更大的激励去买股票。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厂商就会受到激励去多生产这种商品以增加利润。在现代经济中,利润激励厂商向消费者提供他所需要的商品,工资激励个人提供劳动力,产权激励人们投资和储蓄等。
(2)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责任时就出现了道德风险,即指交易双方在交易协议签订后,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做出的损人利己的行为,而道德风险导致激励失效。以保险市场为例,投保人在投保后没有适当的激励去避免所投保事件的发生。事实上,如果超过100%的损失额得到了保险,那么投保人就有促使所投保事件发生的激励,或者至少他不再小心翼翼地避免所投保事件的发生,这不仅会“扭曲”保险市场中供给者的行为,也会“扭曲”保险市场中需求者的行为,导致市场激励机制的失效。
(3)在简单的交易中,激励无效问题可以通过奖惩规定来解决。比如你要打印一份文件,就与打印店签订一份打印合同,规定价格为25元,第二天下午交货,这25元就是激励,但是为了保持激励的有效性,你还在合同里制定奖惩措施,比如你在合同里规定,
每出现一处打印错误扣
元,每晚交1小时扣1元,等等。这份规定惩罚措施的合同就对及时准确地打印文稿行为有着内在的激励。
但是对于常见的比较复杂的交易,解决激励无效问题就不这么简单,除了通常用的财产私有化和价格体系之外,市场经济还有其他一此解决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契约解决法和信誉解决法。
契约解决法试图通过规定每一方在每种情况下的行为来解决激励无效问题,但是契约是不完全的,而且还有执行成本,因此也只能部分地解决激励无效问题。信誉解决法则试图通过信誉手段来解决激励无效问题,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信誉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机制。维持信誉向厂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