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841经济学(Ⅰ)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答案】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一般为正值,表示收入随转移支付的增加而增加。

2. 摩擦性失业

【答案】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在性质卜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

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3. 再贴现率

【答案】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的政策。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 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贴现窗口主要用于满足银行临时准备金不足,此外再贴现率政策是一项被动等待商业银行行为的政策,因此其作用非常有限,通常作为补充手段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结合使用。

4. 名义GDP 和实际GDP

【答案】名义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 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由于物价不同,名义GDP 一般和实际GDP 会有些差异,差异越大,说明基期到现期的物价变动越大。实际GDP=名义GDP ÷GDP 折算指数。

5. LM 曲线及古典区域

【答案】(1)LM 曲线是表示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水平与利率水平关系的一条曲线。在此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

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 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2)经济学上把LM 曲线呈垂直状态的区域称为古典区域。LM 曲线的斜率受到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映程度h 的影响。当利率上升到很高时,h=0,LM 曲线的斜率k/h趋于无穷大,这时的LM 曲线是一段垂直线。这意味着,货币的投机需求等于0,人们手持的货币量都是交易需求量,货币需求L=L1=ky。也就是说货币需求量只与国民收入水平y 有关系。这符合“古典学派”的观点,因此称为古典区域。同时在这一区域,财政政策引起的IS 曲线变动只会引起利率变化而不会带来收入变化,因此财政政策无效。

二、简答题

6. 为什么价格在短期具有粘性,宏观经济学是如何利用价格粘性来说明短期供给曲线的?

【答案】在短期中,当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时,由于错觉、粘性工资或粘性价格的作用,社会总供给量就背离了由各类生产要素所决定的自然水平。当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供给量就高于其自然率; 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供给量就低于其自然率。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一般来说,短期内价格的粘性主要可用粘性工资和菜单成本等理论来解释。

(1)利用粘性工资来说明短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工资在一定的幅度内不能随需求的变化作出迅速的调整,因而,粘性工资影响劳动力的需求并进而影响产出水平。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合同一般为长期合同,许多合同持续多年,长于政府针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作出政策调整的时间,于是,未到期的工资表现为刚性或粘性,即不可调整性。

由于存在长期合同,名义工资率在谈判时首先就确定在合同规定的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如果合同是交错的,那么在冲击面前,与现有合同同时重新谈判以适应新情况的情形相比,名义工资将表现出更大的变动滞后或变动缓慢。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长期劳动合同是实际收入和失业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之一,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根据茹性工资理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名义工资是基于预期的物价确定的,并且当实际物价水平结果小同于预期水平时,名义工资并小会立即对此作出反应。工资的这种豁性激励了企业在实

际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少的产量,而在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多的产量。

(2)利用菜单成本来说明短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菜单成本理论认为,经济中的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能够选择价格,而菜单成本的存在阻滞了厂商调整产品价格,所以,价格有粘性。在一定的幅度内价格并不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物价也具有一定的不可调整性。这也是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所决定的。如果厂商调整价格的成本是明显的,不调整价格时收益减少并不明显,厂商维持原有价格就是理性选择,这将导致名义价格粘性。在价格有戮性的情况下,只要有些调整没有发生,交易就有可能在非均衡价格下进行,这又可能导致过度供给和失业的波动,从而使得短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7. 在何种情况下,AS (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垂直的、向上倾斜的?

【答案】总供给曲线的不同形状取决于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之间的调整速度。

(1)在凯恩斯极端的情况下,AS 曲线是水平的,因为当物价上升时,根据凯恩斯的假设,名义工资具有刚性因而不会发生变化,这样实际工资就会下降,就业量会迅速扩大,因而产出可迅速扩大,即产出对物价的敏感度无穷大。相反,物价对产出的敏感度无穷小时,即价格水平不随产量发生变化,也即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将导致产出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导致物价水平的变动。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

(2)根据古典主义理论,即价格是完全灵活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因为工资和物价可以自由变化,就业量的决定就完全独立于价格的变化。当物价上升时,名义工资水平就会同比例上升,劳动力市场恢复到原来的均衡,就业量也恢复到原来的均衡,就业量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动,因而总产出也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动。即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显示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需求管理无法影响经济的供给方面。

(3)当考虑名义工资茹性时,就可以推导出向右上力一倾斜的AS 供给曲线,这是一般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位于古典和凯恩斯这两个极端之间。促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投入要素价格的茹性。

8. 什么是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出现的背景及其政策建议是什么?

【答案】(1)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相对于过去的增长理论尤其是新古典增长理论而言的。过去的增长理论往往假定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认为技术和人口等的变动都是外生的,并以此来说明一国经济长期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这种理论最重要的特征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即认为促使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模型内生决定的,因此,新经济增长理论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

(2)新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索洛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无法说明各国经济增长的现实的背景下出现的。例如,按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假设,当资本存量增长时,由于边际收益递减,经济增长速度会放慢,最终增长将停止。但过去100多年间,许多国家人均产出保持了正的增长率,增长没有长期下降的趋势。又如,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穷国人均资本存量较低,每单位新增投资能得到较高报酬率,因而穷国应比富国增长更快,但事实却相反,穷国增长往往更慢。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新古典模型的反思,认为新古典模型所以说明不了现实,关键在于把模型中的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折旧率和技术进步都当作外生变量,实际上除折旧率外,其余一些变量都是内生的,是由人们行为决定的,并可以通过政策加以影响。这样,一种以内生经济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就诞生了。

(3)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增长是内生的,尤其是内生技术变化的产物,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影响人们的行为,例对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企业减免税收,对科研活动提供补贴,鼓励技术引进等,实行大力发展教育、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等。他们认为,政府的政策重心不应当放在对付经济周期上,而应该放在如何促进经济长期增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