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709心理学综合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原理。
【答案】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是当今测验技术的最高水平,也是项目反应理论最有特色的应用。
(1)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实现条件:
①在测试过程中能快速估计被试水平参数和参数估计精度。
②能针对精度目标,选出与被试水平相匹配的试题进行测试。
③对于使用了不同试题施测的被试能估计出具有同一参照系的水平值。
(2)在项目反应理论指导下,在测试中,计算机可以不断估计被试的潜在特质值9, 可以通过累加参测试题的信息函数而计算测验的精度。
2. 选择常模团体与制定常模有什么关系?如何选择好常模团体?
【答案】(1)选择常模团体与制定常模的关系
常模是根据标准化样本的测验分数经过统计处理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参照点和单位的测验量表。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选定合适的常模群体是制定常模的关键,常模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该测验的推广度以及有效性:
①从测验的编制者来讲,确定常模团体的问题,变成确定所编制的测验将来用于什么总体,所选定的常模团体必须能够代表该总体。大部分测验都有不止一个常模团体。
②对测验的使用者,要从不同角度来选定常模,选定一个与施测样本最适合的一个常模团体。因为标准化测验通常提供许多原始分数与各种常模团体的比较转换表,被试的分数必须与最合适的常模比较。
③无论是测验编制者还是测验使用者,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常模团体的成员。
a. 对于成就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适当的常模团体通常包括目前与潜在的竞争者;
b. 比较广泛的能力与性格测验,常模团体通常包括具有同样年龄或教育水平的人。
c.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有许多方面也可用来定义常模团体,如性别、年龄、年级或教育水平、职业、社会经济地位、民族等。
(2)选择好常模团体的途径
①群体构成的界限必须明确。在确定常模团体时。必须清楚地说明所要测量的群体的性质与特征。
②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一个代表性样本。为了克服取样偏差,保证具有代表性,一般在抽样时应遵循随机化原则,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抽取样本。
③取样的过程必须明确且有详尽的描述。这主要是为了使测验的使用者不至于误用测验和错误地解释测验结果,说明和描述越明确、越详尽越好。
④样本大小要适当。所谓“大小适当”并没有明确的指标。根据统计学原理,取样误差与样本大小成反比。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样本越大越好。但是还应考虑到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因素。
⑤常模团休必须是近时的。过时的常模是不能作为参照标准的,一个常模不能一劳永逸地使用。
⑥注意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的结合。可使被试与最接近的群体进行比较。将两者结合使用,解释分数便会更加准确。但特殊常模只提供有关特殊信息,适用范围较窄。所得结论不能在广泛的背景下作解释。
3. 已知某态度量表有6道题,被试在各题上得分的方差分别是0.80, 0.81,0.79, 0.78, 0.80, 0.82, 测验总分的方差为16.00,求值。
【答案】根据题意,代入数据得:
因此,值为0.84。
4. 简述人格测验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与其他认知能力方面的测验相比,人格测验存在的问题如下:
(1)人格基本概念的不一致
人格内涵复杂。对于人格的定义、结构以及分类问题,迄今未获得一致的结论。对于人格应包含哪些特质,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测验的项目内容也就无法一致,使得不同人格测验的结果难以进行比较。
(2)整体动态人格测验的困难
人格具有动态的性质,如果“动态”指的是每个人特有的、复杂的人格结构以及其整体的作用效应,则目前的人格测验还有相当距离。因为多数人格测验是把不同的人格维度割裂开来进行分析,而一些进行整体分析的测验(如投射测验和情境测验),标准化水平又比较低,在计分和解释上不够客观。
(3)信度和效度系数较低
与能力和学业成就测验相比较,人格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系数确实不高。因为人格测验受情境及个人心态的影响方面比能力测验要多。而且对于人格测验,很难确定适当的效标。
(4)人格测验的题目
人格测验所测的特质往往没有明确定义或不易明确定义,因而题目范围难以界定。
(5)测验分数的解释
人格测验的答案无对错之分。人格有独特性,用同样的标准去解释不同人的行为可能不恰当。
另外,按统计标准(常模)评价人的行为,结果可能会奖励了从众行为,而限制了个性发展。
(6)伪装和社会赞许反应
人格测验的题目往往易于与社会评价联系(尽管已努力避免),有的被试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回答问题,而是根据社会的舆论、他人的态度来回答问题,因而使测验的结果不可靠。
(7)隐私
在西方国家,对人格测验的一种批评是,某些人格测验侵犯了个人秘密,违背民主原则。所以,如何在涉及个人的实际利益的录取、选拔、司法鉴定等实际应用中,既能发挥人格测验的评量作用,又能兼顾个人隐私的保护,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心理学、社会学、司法、教育等)协调解决的问题。
5. 什么是结构效度?测验编制者和使用者应分别怎样把握结构效度?
【答案】结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即测验分数能够说明心理学理论的某种结构或特质的程度。结构效度主要应用于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一些心理测验方面。
(1)结构效度的确立步骤:
①提出理论假设,并把这一假设分解成一些细小的纲目,以解释被试在测验上的表现。 ②依据理论框架,推演出有关测验成绩的假设。
③用逻辑的和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假设。
(2)结构效度的估计可以有以下方法:
①测验内部寻找证据法。
a. 可以考察该测验的内容效度。
b. 可以分析被试的答题过程。
c. 可以通过计算测验的同质性信度的方法来检测结构效度。
②测验之间寻找证据法。
a. 可以去考察新编测验与某个已知的能有效测量相同特质的旧测验之间的相关。
b. 也可以去考察新编测验与某个已知的能有效测量不同特质的旧测验间的相关。
c. 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来了解测验的结构效度。
③考察测验的实证效度法。如果一个测验有实证效度,则可以拿该测验所预测的效标的性质与种类作为该测验的结构效度指标来推论测量的结构效度。这里有两种做法:
a. 根据效标把人分成两类,考察其得分的差异。
b. 根据测验得分把人分成高分组和低分组,考察这两组人在所测特质方面是否确有差异。若两组人在所测特质方面差异显著,则说明该测验有效,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此外,对于一些被认为是较稳定的特质,若在短期内两次施测的结果差异不太大,则说明该测验符合理论构想。
④多种特质——多种方法矩阵法。该方法实质是相容效度和区分效度法的综合运用,其原理是若用多种极不相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种特质相关很高(用极为相似的方法测量不同特质相关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