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980民族音乐学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燕乐二十八调
【答案】燕乐二十八调是中国古代宫调理论体系,亦称俗乐二十八调、或二十八调。长期应用于隋唐五代至辽宋问的宫廷燕乐,并对民间俗乐具有深刻影响。二十八调一直以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认为隋唐燕乐是四均七调,即四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七种调式,清凌廷堪《燕乐考源》力主此说,杨荫浏先生也持此说; 第二种解释认为隋唐燕乐和宋以后的燕乐都是七均四调,即七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四种调式,宋代均持此说。隋唐燕乐二十八调究竟如何解释迄今尚无定论。
2. 六代乐舞
【答案】六代乐舞又称“六乐”或“六舞”,是中国奴隶制时期歌颂帝王的代表性宫廷乐舞作品。包括黄帝时一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大咸》(也称《大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
3. 勾栏
【答案】勾栏是宋代出现的百戏杂剧演出场所,又叫勾阑、构栏。勾栏,是栏杆的别名,因所刻花纹皆互相勾连,因而得名。勾栏里通常有戏台、戏房、神楼、腰棚等建筑,因而勾栏多以“棚”为名,如“莲花棚”、“牡悬棚”等,大的可以容纳数千名观众。勾栏中表演的技艺种类繁多,如唱赚、诸宫调、鼓子词、傀儡影戏,还有说经书、讲史、说笑话等。与在路边流动演出的艺人不同,在勾栏中表演的艺人实际上己经是专业化的演员,他们都有自己的艺名,如张五牛、浑身眼等,有的终身只在一处演出。勾栏艺人技艺高超,宫廷经常从中挑选精彩的节目,可见此时民间技艺已经发展到可以与宫廷技艺相抗衡的水平。民间固定演出场所“勾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市民艺术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中国音乐进入了以民间音乐为主体的新时期。
4. 变文
【答案】变文是唐代说唱音乐形式,俗讲的一种方式,即以讲唱佛经故事为主的“讲唱经文”,实际上就是把正式的经义变异成为述事、述文、述趣为主,而不以述经、述义、述理为本的佛经故事的演唱艺术作品。其艺术形式特点为叙事曲折、描写生动、想象丰富、语言通俗,文体形式有韵文散文相间、全用韵文或全用散文等不同种类,表演特征有说有唱有图,文图相辅相成,其中“唱”在中间占有重要地位。内容除表演佛经故事外,多以历史故事为主、民间故事为主,曲调则多取自民间音调,作品如《孟姜女变文》、《汉八年楚火汉兴王陵变》等。
5. 鼓子词
【答案】鼓子词是宋代一种说唱艺术,产生于北宋时期,因以鼓为节拍,故而得名。其音乐特点是通篇只用一个词调反复演唱,每段兼以说白,构成抒情性和叙事性兼而有之的说唱艺术特色。表演时说白和歌唱相结合,以唱为主。北宋末年赵令畴为之加上管弦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歌伴”兼任和唱与伴奏。赵令畴作有《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是最早以说唱音乐形式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这是目前唯一能够确定为宋代流传下来的鼓子词,也是宋代鼓子词的代表作品。
6. 旋律
【答案】旋律是指由一系列不同音高(也可以是相同的)的音以特定的高低关系和节奏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种音的序列。旋律对于人的听觉感观来说相当于视觉感观中的线条的概念。旋律是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主要元素之一。在旋律进行中存在各种音乐表现因素,但构成旋律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即曲调线(或称音高线)和节奏。
7. 蔡元定十八律
【答案】蔡元定十八律由南宋蔡元定(1135-1198)所创律制,记载于《律吕新书》中,是在“三分损益法”生出十二律后继续生六个变律(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洗、变应钟),置于其同名正律之后,形成十八律。十八律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使在十二个调高上构成七声音阶时,能够统一成一种正声音阶结构模式,在律学研究方面是一个突破。由于十八律仍限用十二正律为宫,因此仍属于十二律体系。其缺点在于,仍未脱离三分损益律的局限,无法根本解决黄钟还原问题,不能循环往复地旋宫。
8. 法曲
【答案】法曲是隋唐时期宫廷燕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特点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优雅一些,因此也称为清雅大曲,东晋南北朝称作“法乐”。其主要乐器有铙钹、钟、馨、幢箫、琵琶。至唐朝又搀杂道曲而发展至极盛阶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认为,法曲接近于汉族民间音乐,所用曲调和乐器近于汉族的清乐系统,风格幽雅。《中国音乐词典》中将法曲视为大曲的一个品种,曲式结构与一般燕乐大曲无异。而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则认为法曲是区别于大曲的以器乐演奏为主(其中有部分歌唱)的纯音乐形式,常从大曲中选出器乐与歌唱部分演奏、演唱。
二、简答题
9. 简要论述原始乐舞的特点。
【答案】音乐艺术的起源之始,便是一种综合艺术,有可能是从劳动的呼号、动作、节奏、音调等组合中演化而出,也就是歌、舞、乐同源。原始乐舞是人类共同经历的早期音乐形态,即黄翔鹏先生所提出的“乐舞”形态。这是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艺术,较为简单粗拙,其特点表现为歌、
舞、乐“二位一体”的形式,即歌、舞、乐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相互依赖性,尚不足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中国原始乐舞的形式在历史上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从《朱襄氏之乐》、《葛天氏之乐》到黄帝时期的《云门》、舜时的《箫韶》、夏的《大夏》、商代《大濩》,直至周代的《大武》,都一脉相承了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随着艺术的逐渐发展成熟,至春秋战国时期,原始乐舞为一种新的音乐形态——歌舞伎乐形态所取代。
10.简述隋唐燕乐及其表演形式。
【答案】燕乐,又称宴乐,是中国占代宫廷中的音乐,起源于周代。广义的燕乐泛指统治阶级在宴会中所用的音乐,狭义的燕乐指隋唐时期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
(1)隋唐燕乐
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一种在宫廷中饮宴时供欣赏娱乐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是宫廷中所设“俗乐”的总称。隋唐燕乐继承了乐府音乐的成就,是汉族俗乐与境内其他民族以及外来俗乐相融合而成的宫廷新音乐。燕乐成为新的宫廷艺术形式和中心,受到最高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向多元的方面发展。
(2)隋唐燕乐的表演形式
燕乐中包括多种音乐形式,如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其中歌舞音乐在隋唐燕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歌舞音乐的形式有:
①朝会典乐
a. 九部乐:“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 b. 十部乐:唐初,在隋“九部乐”基础上,改“九部乐”为“十部乐”,分为“燕乐”“清商伎”“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伎”等。
c. 坐立部伎
坐立部伎是晚于九、十部乐形成的宫廷燕乐。两者是根据演出的需要和演奏者的业务水平来划分的。立部贱,坐部贵。坐立部伎的代表性节目首推大气磅礴的《秦王破阵乐》。
坐部伎优雅抒情,音乐细腻,以丝竹乐伴奏。共有六部音乐:《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小破阵乐》和《龙池乐》。
立部伎规模大,人数多,场面宏伟,以锣、鼓等打击乐伴奏,伴以擂鼓,气势磅礴。共有八部音乐:《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和《光圣乐》。 ②唐大曲
多段的大型歌舞曲叫做大曲,在唐代燕乐中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唐大曲是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是器乐与声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连续表演的一种综合性大型艺术形式。其结构分为三部分:
a. 散序,器乐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奏为主;
b. 中序,器乐伴奏,以唱歌为主,多为抒情的慢板;
c. 破,以舞蹈为主,气氛热烈,节奏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