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69管理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组织精神

【答案】组织精神,是组织经过共同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是指导组织运作的哲学思想和主导意识,通过领导者的引导、宣传、教育、示范以及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风貌,是凝聚组织成员的精神动力。

2. 企业使命

【答案】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存在于社会的基本职能或根本任务。它是关于企业的基本目标、特征和宗旨的描述,它反映企业的价值观,体现了企业的宗旨和刻意追求的形象。确立企业使命是战略计划管理过程的第一步。

3. 群体

【答案】群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具有某些共同的利益需求或思想情绪、情趣,通过特定的相互关系而结成的两人以上的集体。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①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②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

4.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最著名的激励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重要程度,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的需要。主要包括人类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如食物、水、衣着、住所、睡眠等等。

(2)安全的需要。主要是指人类免除各种危险和威胁的需要,包括免受身体及情感伤害和保护职业、财产、食物及住所不受威胁的需要。

(3)归属的需要。主要是指人类在感情和归宿方面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情感等方面予以肯定。

(5)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希望在工作卜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五种需要之间存在递进规律,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动。

马斯洛还将这五种需要划分为高低两级。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属于高级需要。低级需要主要从外部使人满足,高级需要主要从内部使人满足。

5. 同期控制

【答案】同期控制又称现场控制,是一种同步的、适时的控制,即通过对计划执行过程的直接检查和监督,随时检查和纠正实际与计划的偏差。其优点是:在工作过程中,一旦发生偏差,就马上予以纠正,保证本次活动尽可能的少发生偏差,改进本次而非下一次活动的质量。其缺点是:

①同期控制的效率受管理者的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等的制约,不可能都采取同期控制;

②同期控制的应用范围较窄。对生产工作容易进行同期控制,而对那些问题难以辨别、成果难以衡量的工作,如科研、管理工作等,几乎无法进行现场控制;

③同期控制容易在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形成心理卜的对立,容易损害被控制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6. 变革型领导者

【答案】“变革型领导”作为一种重要的领导理论起源于美国政治社会学家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的经典著作《Leadership 》。他将变革型领导者(transformational leaders )定义为,领导者通过让员工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和责任,激发下属的高层次需要或扩展下属的需要和愿望,使下属为团队、组织和更大的政治利益超越个人利益。他们激励和鼓舞下属取得辉煌的成就。他们关注每一个下属的兴趣所在与发展需要; 他们帮助下属用新视角看待老问题从而改变了下属对问题的看法; 他们能够激励、调动和鼓舞下属为实现群体目标付出更大的努力。

变革型领导行为的前提是领导者必须明确组织的发展前景和目标,下属必须接受领导的可信性。其主要特征为:①超越了交换的诱因,通过对员工的开发、智力激励、鼓励员工为群体的目标、任务以及发展前景超越自我的利益,实现预期的绩效目标。②集中关注较为长期的目标,强调以发展的眼光,鼓励员工发挥创新能力,并改变和调整整个组织系统,为实现预期日标创造良好的氛围。③引导员工不仅为了他人的发展,也为了自身的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简答题

7. 网络化的层级组织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网络化的层级组织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体现在3个方面:

(1)层级组织既保存了统一指挥的管理中枢,又允许相互依存的各下作单元相当自主地运行;

(2)既通过统一的基本政策规范着整体企业的战略经营,同时又允许各工作单元的活动标准与原则有一定的差异;

(3)既确定了明确的组织宗旨和使命,倡导着主导的价值观念,又允许甚至鼓励异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存在。

8. 为什么会出现彼得现象? 如何防止彼得现象的出现?

【答案】(1)彼得现象是劳伦斯·J ·彼得发现的,又称“向上爬”的原理。指“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中,每个人都崇尚爬到能力所不及的层次”。这种现象能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组织提拔管理人员往往主要根据他们过去的工作成绩和能力。但是在较低层次卜表现优异、能力突出的管理者小一定能胜任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

(2)防止彼得现象出现的办法主要是,要确定管理人员有在更高层领导岗位上的领导能力后,才予以晋升和提拔。检验某个管理人员是否具备担任较高职务的条件的一种可行方法,是安排他担任某个临时性的“代理”职务。通过对代理者的考察,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独立工作能力。如果在代理以前,该管理人员表现突出,部门内的人际关系很好,在执行工作中也表现出一定的创新精神,而在代理过程中,遇事不敢做主,甚至惊慌失措,那么,将“代理”转为“正式”显然是不恰当的。由于“代理”只是一个临时性的职务,因此,取消“代理”使其从事原先的工作,

对代理者本人也不会造成仟何打击。但这样可以帮助组织避兔一次错误的提拔。

9. 组织结构设计的步骤如何?

【答案】组织设计者一般要完成以下三个步骤的工作。

(1)职务设计与分析。职务设计与分析是组织设计的最基础工作。职务设计是在目标活动逐步分解的基础上,设计和确定组织内从事具体管理工作所需的职务类别和数量,分析担任每个职务的人员应负的责任,应具备的素质。

(2)部门划分。根据各个职务所从事的工作内容的性质以及职务间的相互关系,依照一定的原则,可以将各个职务组合成被称为“部门”的管理单位。

(3)结构的形成。职务设计和部门划分是根据工作要求来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组织内外能够获取的现有人力资源,对初步设计的部门和职务进行调整,并平衡各部门、各职务的工作量,以使组织机构合理。如果再次分析的结果证明初步设计是合理的,那么剩下的任务便是根据各自工作的性质和内容,规定各管理机构之间的职责、权限以及义务关系,使各管理部门和职务形成一个严密的网络。

10.决策学派的代表人物西蒙对决策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提出用满意化标准代替最优化决策标准。请分析用满意化代替最优化决策标准对决策研究与实践的具体贡献体现在哪里?

【答案】(1)西蒙认为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对决策者来说,要想使决策达到最优,理想的决策行为是必须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了解全部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但实际管理中这些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具体来说:

①组织内外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

②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制定数量有限的方案。

③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有出入。

综上所述,在决策实践中,决策者常常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往往不得不接受所能够发现的“最满意”的行动方案,以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原则。

(2)满意化代替最优化决策标准对决策研究与实践的贡献:

①西蒙的满意准则命题纠正了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偏激,拉近了理性选择的预设条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②满意化原则的决策节省了组织大量的劳动力,降低了成本,简化了决策程序。如果要找到最优化的决策,要掌握需要决策项目的所有信息,掌握该项目的所有可能的力一案,将所有方案评估并比较,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

③西蒙的满意化原理对于分析现代企业管理与公共管理中的亡l 一划、预算及控制的体系和技术极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