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实施、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贫困生问题己成为媒体报道和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问题。然而,人们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和心理扶持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对高校贫困生生存状态的解读和能力发展的关注。正如美国学者凡伯伦所言“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普遍有闲的社会”,休闲和工作、学习一样,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本文尝试从休闲的角度来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高校贫困生的休闲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全文由五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并对“贫困生”、“休闲”、“贫困生休闲”等主要概念进行了解释。
第二部分主要对高校贫困生休闲的内涵及意义进行了论证。本文认为休闲存在于时间的维度中,是排除工作时间、吃喝拉撒睡等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时间、照顾家庭等履行社会职责的时间之后的时间;体现在主体的活动中,是主体凭借一定的物质条件,积极主动参与某项活动的过程;休闲关注非物质层面,包括心态的平和、精神的安宁、灵魂的自由、生命的意义;休闲旨在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休闲通过消除生理上的疲劳、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促进能力上的发展、丰富个性上的完善等功能来帮助贫困生应对困境、弥补不足、实现发展。
第三部分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1)在休闲时间上,高校贫困生多数合理适度,部分缺少休闲时间;(2)在休闲空间上,高校贫困生多呆在校内场所,校园设施对其休闲产生重要影响;(3)在休闲媒介上,高校贫困生的电子媒介拥有状况与非贫困生差异显著,对校园媒体的关注和利用率不高;(4)在休闲活动上,高校贫困生活动类型多样、消费受限、技能缺乏、对象同质;(5)在休闲观念上,部分贫困生对于休闲的内涵及意义认识不足;(6)在休闲态度上,高校贫困生满意度较低。总之,其中反映高校贫困生休闲不足和不当的问题,对其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和完善产生了不良影响,不利于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部分就高校贫困生在休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经验和理论两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继而提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促进贫困生休闲方面的对策。
第五部分为结语,提出作为休闲主体的高校贫困生要正确树立休闲观念、科学利用休闲时间、努力提高休闲技能从而达到更好地休闲。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