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75新闻传播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你认为知沟假说对我国的信息系统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知识沟假说提醒我们: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硬件软件都还有一些差距,应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缩小(知识沟)差距。

(2)我国在新传播领域仍存在地区差距,因此政府应在“硬件”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推进硬件设施的普及程度。

(3)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或者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的趋势,应在“软件”方面培养新媒介使用的技能,加强教育。

由于不同人群对媒介的接触有不同,这提醒信息活动的策划者研究受众的必要,若要影响不同的受众就应选择不同的媒介。

2. 什么叫“象征性社会互动”? “共同的意义空间”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答案】(1)“象征性社会互动”的含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2)“共同的意义空间”的意义和作用

①“共同的意义空间”的意义

a. 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被交流或交换的意义,对传播者而言是他为发出的符号赋予的含义和对符号可能引起的反应的预想(意图); 对受传者而言是他对传来的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因此,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的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b. 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这个关系可以用图2-1表示:图3-1传播双方的意义空间

c. A表示传播者的意义空间,B 表示受传者的意义空间,AB 表示双方共有的意义空间。A , B

不可能完全重合,双方的意义交换只能通过AB 进行; 随着意义交换的活跃化和持续进行,AB 则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

②“共同的意义空间”的作用

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库利认为它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米德认为它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根据米德的观点,自我是“主我”(工)和“客我”(Me )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又是社会创造的主体,这一点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3. 网络传播扩大了哪些人际传播功能?

【答案】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问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它是人们之间传递和交流知识、意见、感情、愿望等的社会行为。网络传播的特性扩大了人际传播功能,具体表现为扩大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传递信息功能。v1一算机网络建构的初衷就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分享,而人们上网的最主要目的也就是传递或获取信息。尽管因特网还只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但是今天网上的信息己经足够丰富,只要拥有足够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不出家门便能尽知天下事,而且还可以将信息复制、转发给任何人。

(2)协调人际关系功能。网络传播能够起到交流感情、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虽然网上不可能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但与传统的书信、电话、电报等间接人际传播相比,明显要方便快捷而且成本要低得多。在计算机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人际传播的空间被无限扩大了,任何有着特殊兴趣的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知音,只要有共同兴趣,就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和分享,真正实现了人际交流的平等。

(3)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功能。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决定了它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有着很大的不同。网络传播使得人际传播的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给信息的发送者带来一种安全感。基于文本的网络传播,给信息的接收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4. 何谓“社会关系论”? 它有何特点和意义?

【答案】(1)“社会关系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1975)一书中归纳出的西方的一种受众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卡茨等人的研究成果。

这种理论认为,以往的受众理论(如个人差异论和社会分类论)都忽视了受众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对于受众研究是极为重要的。受众的社会关系对受众有着巨大的影

响,在受众的媒介接触中,社会关系经常既能加强也能削弱媒介的影响。

这些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人际网络、群体规范和意见领袖等,具体到受众的社会关系则主要有他们所处的工作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各种非正式的群体等。

(2)“社会关系论”的特点

“社会关系论”强调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对受众会产生重大影响。

①在传播过程中,如果传者与受众或某个受者保持着紧密的社会联系,就会明显作用于传播的效果,关系越密切,影响就越大。

②受众彼此之间、受众与其有关的社会群体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其影响并不亚于大众传播。与这一理论相关的“群体压力理论”认为,受众所处的社会组织、团体的意见和倾向会构成压力,影响受众的传播行为。

(3)“社会关系论”的意义

①社会关系论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结合点,而结合的桥梁就是社会关系。

②“社会关系论”打破了大众媒介有巨大影响力的定见,描述和揭示了大众媒介的信息如何到达受众那里,以及他们是怎样做出反应的复杂关系。

5. 简述影响受众碎化的影响因素。

【答案】(1)碎化是个使原来集中于少数阅听项上的受众分散到越来越多选项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阅听不再只是“最小公分母”中的一个分子,而是广泛地分散开来。某一特定媒体(如一份报纸、一个频道)所吸纳的受众份额与受众规模逐渐被“稀释”。

(2)受众碎化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是受众差异性; 第二是技术先进性; 第三是政策许可。受众差异性与消费需求的丰富性呈正相关关系,技术先进性则决定着满足受众不同需求的内容找到传布渠道的可能,这两者构成受众碎化的潜在现实,潜在现实性变为现实则视政策许可而定。

①受众差异性与需求的丰富性

受众差异性反映受众群体内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可以简单地由人口统计学特征指标(性别、年龄、职业、收人等)衡量。受众差异性与受众需求丰富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的理论依据可追溯至选择性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选择性理论认为受众倾向于避开不合他们口味的内容而去选择那些符合他们口味的内容。使用与满足理论则认为受众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使用媒介。这两个理论实际上都认为受众消费媒介产品时有自己的偏好,且都偏好符合自己口味、能满足自己需要的选项。受众偏好是个难以详尽追索其形成原因的变量,但一般认为,受众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特征与其消费偏好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受众差异性大,则意味着受众偏好多样化程度高,受众消费需求丰富。

②技术先进性与传布渠道的密织性

受众差异性只规定了消费者需求的丰富性,媒介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则要看由技术水平决定的传布渠道的密织性。以电视为例,在只有广播电视技术的情况下,频谱资源稀缺,只有有限的几个频道,即使所有频道24小时运转,也只能传输那些满足“最小公分母”普遍需求的节目。随着卫星电视、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等技术的出现,频道资源由短缺变得富足起来,可用的传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