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融合
【答案】媒介融合,是指在新媒介条件下,各种介质的媒介—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传播,实现传播技术、手段、渠道的汇聚和交融,在这共同的平台和终端上,将同一或相近的信息内容向不同介质的媒介发送,最终实现媒介互动和资源共享。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我国的媒介融合可分为组织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和媒介形态融合四种模式。
2. 博客
【答案】博客(blog )是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用户以张贴文章的形式,发表自己的心得和思想,并与他人交流互动的综合性平台。“博客”一词来源于“Webblog ”的缩写,意为“网络日志”01998年美国人马特·德拉吉在自己的博客上披露了时仟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绊闻,一炮走红,这是博客第一次进入人们的新闻视野。我国于2002年引入“博客”。博客的准入门槛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博客页面上发布信息,发表评论。博客传播具有快速传播突发事件、深入揭示消息内幕等特点。现在,它已成为专业媒体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和主流媒体报道的有力补充。
3. 新闻真实性
【答案】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忠实于客观实际的性质和程度。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一切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真实性含义的基本要点就是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同客观事实相符合,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要求:①细节准确真实; ②新闻报道的事实和客观的事实总体要一致; ③揭示事物的本质。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4. 露布
【答案】露布是一种布告,早期专用来传播战争捷报。南北朝时,“后魏每征战克捷,欲天下闻知,乃书帛建于漆之上,名为露布。”露布一般是写着捷报的大幅帛书,高高地悬挂在竹竿上,
将士们擎着它,快马送往京城,沿路民众都可以看到,是我国比较早的向公众发布新闻的形式之
一。军事捷报公开张扬,其目的在“欲天下闻知”,鼓舞士气、民气,威慑敌军。
5. 三网融合
【答案】“二网融合,’又称二网合一,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在网络层面上实现互联互通,在业务层面上相互渗透和交叉,在应用层面上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其目的是通过优化现有网络配置,综合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采用全数字化连接、宽带数据交换运输、高度集成业务、简化终端接入、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体信息网络,向用户提供视频、数据、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6. 新闻理论
【答案】新闻理论是指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是新闻、新闻事业活动规律的一般原理,是新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新闻事业和实际的关系、和政治的关系、和群众的关系; ②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的工作原则; ③新闻道德和新闻工作者的修养; ④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原理和运行机制。
7. 新媒体
【答案】新媒体是指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型的媒介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iPad )和电子书等。从时间纬度来看,新媒体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 从传播技术角度来看,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和宽带局域网,以电脑、手机和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从传播特征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互动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
8. “竖三民”
【答案】“竖三民”是指于右仟于1909年5月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10月创办的《民吁日报》和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的合称。这三份报纸均在上海出版,创办时间互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又均以“民”字打头,因此被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简答题
9. 简述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及危害。
【答案】按照《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有偿新闻’,指新闻机构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取一定费用的新闻。一些新闻机构为解决经费不足或赚钱以及其他目的,按占用版面大小(报纸)、播出时间长短和录制费用(广播、电视),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取费用。
(1)“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
“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主体不仅有新闻机构还包括新闻记者和其他新闻
从业人员,不但依照版面、播出时间和录制费用收费,还有其他表现和手法。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接受和索要钱物。这也就是常说的“红包新闻”,你给红包我发新闻,不给红包不发新闻; 红包多报道多,红包少报道少。新闻报道不是依据事件本身的“新闻点”,而取决了是否出钱和出钱多少。
②利用兼职名义获取报酬。记者兼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顾问、策划顾问等,帮助企事业“制造新闻事件,,并负责报道宣传,从中领取“工资”。③利用新闻拉赞助、广告,增发行量。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不分。以新闻开路、打基础,以赞助、广告和发行量为目的,新闻报道沦为经营获利的工具。
④广告和新闻不分。这是“有偿新闻”最普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即新闻广告或广告新闻,也就是常说的“软闻”。看似一篇新闻,其实是宣传广告。
(2)“有偿新闻’,的危害
“有偿新闻”违反新闻事业基本规律和新闻职业道德,降低大众对传媒的公信度,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害极大。关于“有偿新闻”的危害,可以概括以下几点:
①“有偿新闻”违背马列主义新闻原则。
马克思认为,新闻应该自觉反映“人民真正的呼声”,“深刻地理解人民的愿望”。大众传媒是社会公器,理应真实反映社会的真实状况和人民意见。然而“有偿新闻”则是根据出钱多少来决定新闻报道,而不是依据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报道。金钱成为决定是否报道的决定性因素。公众的某些意见和愿望,因为没有“红包”就不予报道; 公众应当知道的事件或真相,可能因为金钱而不报道。前几年新华社两名记者收取山西吕梁小煤窑矿主的钱则,对于涉及几十名矿工生命的重大矿难事故不予报道,这是对公众知情权和表达权地侵犯。
“有偿新闻”是“新闻勒索”的最主要的祸根。由于受金钱利益地驱动,某些媒介机构不顾法律道德约束,以舆论监督的名义为要挟,向被批评单位或个人收取金钱,获取不益之财。
②“有偿新闻”容易滋生“虚假新闻、不良广告”和助长“低俗之风,,
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新闻媒介收取了他人钱物,在新闻报道方面当然要按照出钱者的意图来处理。对于表扬稿件,新闻媒介往往采取“趋利避害”的方式,把报道对象好的一面加以夸大和过分赞扬,不好的一面则采取“冷处理”,少报或者干脆不报,“虚美又隐恶”,按照金钱多少肆意“过滤性新闻”。有些甚至直接“炮制新闻”,实质上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践踏,是一种虚假新闻。
新闻媒介还往往通过“宣传策划”的方式进行“有偿新闻’,报道。新闻记者指导或者参与策划企事业单位举办某些活动,人为“制造,,新闻事件,然后进行报道,从中收取“好处费”。这实质上也是虚假新闻。
“有偿新闻”常常是以新闻广告的形式出现。报道时按照出钱者的要求,对产品的某些性能和功效故意放大,甚至凭空捏造,助长小良广告的蔓延。在一些妇科医院和美容保健的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