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618教育学基础综合之教育研究方法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以当代西方为例,说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多元趋势。

【答案】(1)对教育的生物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生物学方法。企图用生物体的需要和冲动的观点来解释人类行为,用生物进化观点来解释文化、教育及其它社会问题。而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起源的发展过程为基础的发生学方法,如皮亚杰通过儿童智慧产生发展的研究,创建了发生认识论,提出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的连续的组织与再组织的过程。一些学者用发生学方法并结合历史比较法、结构功能法去探索教育的起源、发展过程及本质等问题。近年来从动物行为论理解,强调儿童的生物性遗传对于本身及与他人的互动的影响,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2)对教育的行为主义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如斯金纳的工具制约论方法。“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学习就是形成行为”,强调外在环境决定作用,强调通过上具来制约认识发展,强调行为的强化和训练。研究的是可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

(3)对教育的符号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论方法。如美国学者Simon (西蒙)的信息加上理论,认为人脑和计算机的功能粗略相似,工作方式一致,都是信息加工系统,而且都是符号信息加工系统,学习就是利用有限的工作记忆来进行一系列的符号操作过程。因此人的学习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可以由计算机来模拟,可以由一些基本的信息加工程序加以实现。

(4)对教育的文化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解释学方法,社会地理学等方法。从社会和地理空间结合角度分析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地理学方法,研究社会区域与家庭的教育功能,社区多层次协调教育网的结构及教育条件。同时涉及教育生态环境,探讨社会教育的作用,社会风俗、社会规范、社会舆论——显性的与潜在性的——形成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如何对社会影响进行有效控制。西方现代解释学认为,只有当人的行为被看作是有意义的行动时,才能获得关于社会生活的真正知识。因此把研究人的理解活动作为方法的基本出发点。

在解释教育现象时,首先是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分析构成的复杂因素,并放在一定的历史、地理、社会、生物、政治等背景中加以综合考察。

(5)对教育的社会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研究方法,前苏联维果茨基的教育与发展观,都足以联系外部事件来说明发展。

(6)对教育的心理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如人本主义研究方法。从杜威、蒙台梭利到柯尔伯格等,强调意识和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从本能、人格结构、心理发展阶段来探讨人的精神机制和人格特征,艾瑞逊的心理社会发展论则强调社会制约、儿童

主动性与社会适应性。

从以上所列可以看出,第一,西方教育研究方法是随着对教育本质的不同理解而分化的,以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基础,必然导致各自的偏颇和缺陷。第二,多种理论流派及方法的产生发展,反映人们对教育认识的逐渐深化过程。第三,各种理论流派从基本趋势上可归为两个主要思潮,这就是注重社会发展的科学主义导向和注重人本身发展的人文主义导向。因此我们在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作指导,从本质上加以把握,以防误入迷路。

2. 简述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答案】与其它研究方法一样,比较研究法同样存在一个基本的实施程序。各国学者对此发表了不同见解。

(1)德国的希克尔和美国乔治•贝雷迪提出比较研究区分为纪实、解释、并列、比较四个阶段:

①纪实一收集整理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客观地描述事实;

②解释——多元地解释所描述的事实的含义;

③并列——将判明了的事实加以整理、并列,揭示其异同,提出比较分析所必需的假说,作出结论。

④比较——通过比较研究,验证所提出的假说,作出结论。

(2)综合各家对于比较研究法步骤的描述,可以看出,运用比较研究,基本步骤是:

①明确比较的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研究课题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目标明确而集中;第二,按比较主题统一比较标准。比较标准既有可比性又有稳定性。这是比较的依据和基础。

②广泛搜集、整理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客观地搜集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有关资料。

③对材料的比较分析。这是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要对搜集的资料进行解释、分析和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事物间的因果性和全面性。

④作出比较结论。

最后要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所得的结论。

3. 联系实际,叙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答案】调查前的准备工作,是整个调查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调查人员无论是个人或集体,都应充分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应抓好如下几方面:

(1)确定调查课题。确定调查课题时,要遵循目的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 (2)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就是被调查的单位或个人。调查对象要根据调查课题和调查目的来选取。不同的调查课题和调查目的,要用不同的方法去选取调查对象。

(3)起草调查提纲。调查提纲就是要调查的项目内容,它是搜集资料的依据。草拟调查提纲

以后,还要根据调查提纲的要求,设计必要的调查表、问卷、测验题目等。

(4)制订调查计划。调查计划一般包括下列内容:调查课题,调查的目的和任务,调查对象及范围,调查地点及时间,调查的方式方法,调查步骤及日和安排,调查的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调查报告完成的日期。调查计划的制订要详细、周密、切合实际。

(5)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这里所说的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是指规模较大的教育调查组或调查团的组织领导。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①根据调查课题的要求,选择和分配合适的调查人员。调查员要熟悉课题的有关业务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②调查组内的组织领导。领导组内的人员要统一认识、明确分工,还要有一定的纪律和制度。

③调查组以外的组织领导。主要是要争取被调查单位或个人及有关党、政领导的支持和合作。调查前应派人或写信与调查对象联系,取得他们同意。

4. 简答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适用范围。

【答案】所谓方法的适用范围问题,是指在研究什么样类型性质的教育问题时才能运用历史研究法。一般而言,历史研究法主要适用于研究人们过去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理论。具体地讲,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

以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完整地认识教育发展史的基本脉络,包括中外教育史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的研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发展关系,道德教育,课程教材的发展,教学原则方法的演变,考试选拔制度的改革,科技发展与教育改革,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等。

(2)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

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到赫尔巴特、杜威等,我国从孔丘到朱熹、王夫之以至陶行知,历代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教育家,他们在各自教育实践基础上,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集中反映出一定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革新、发展的轨迹和规律,代表着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

(3)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 这方面侧重于教育思想的研究,其中也包括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的研究。这类研究,重点在于揭示各历史阶段不同思潮和流派的特点,对教育实践所起的作用和对后世教育制度以及教育理论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不同思潮和流派论争、融合演化的规律。

(4)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等的评判分析

我国及世界各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沿革中都有较完备、系统的教育制度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教育传统和教育模式。围绕各级各类教育,古代官学与私学,古代书院与学术文化,考试制度,近代留学制度以及教育管理制度等发展沿革可进行各种专题研究。

(5)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