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822经济学原理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答案】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所产生的效果都比一般自发性支出所能产生的效果要小,因此对于剧烈的经济波动,各种自动稳定器作用有限。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经济方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 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利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政策时滞。从认识到总需求的变化到各种乘数发挥作用,都需要时间; ②挤出效应问题; ③政治阻力; ④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一方面乘数大小难以确定; 另一方面政府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日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段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而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2. 法定准备金率

【答案】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是指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金额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中央银行对法定准备金率的规定,最初是为了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保护存款人的存款安全,以后逐渐把它作为控制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银行系统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度便下降。相反,当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时,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便上升。因此,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收缩的措施; 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扩张的措施,最终都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多少。

中央银行为了控制信用的过度扩张可以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它一方面减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用于贷款的资金,另一方面使得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减少,从而收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减少投资、抑制总需求; 反之,当经济处十衰退和高失业时期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法定准各金率,以增加货币供给、增加投资、刺激总需求。

3. 税收乘数

【答案】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税收乘数用公式表示为:

可以看出,税收乘数为负值,这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其原因是税收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会相应减少,因而税收变动和总支出变动方向相反。税收乘数的绝对值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与1减边际消费倾向之比,或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比。

4. 内生增长理论

【答案】内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种,它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内生增长理论用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依赖于储蓄率和其他因素,而不仅仅依赖于劳动力的增长率。其重要特征就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根据基本假定条件的差异可以将内生增长理论分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和垄断竟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按照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使稳定增长率内生化的两条基本途径就是:①将技术进步率内生化; ②如果可以被积累的生产要素有固定报酬,那么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使稳态增长率被要素的积累所影响。

二、论述题

5. 2010年初中国各地纷纷调高最低工资标准,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的可能影响。

【答案】2010年,随着经济回升和物价卜涨,继江苏省率先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后,浙江、广东等地陆续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在10%以上,一些省份甚至超过25%。

(1)背景介绍

按照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要调整一次。2008年之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为了帮一些企业渡过难关,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直到2010年开始,各地才纷

2010年以来的高通胀,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另外,使民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收入生活压力加大,

此时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显得尤为必要。调整最低工资的目的主要是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而目前中国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低,所以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的可能影响

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可能带来的影响可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具体来说:

①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对个人、对企业、对国家都有好处,值得肯定。对于个人来说,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可以提高最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对于企业来言,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一定程度上使得生产成本的上升,迫使企业向更有技术含量的产业转型,或者进行产

业转移; 对于国家来说,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得低收入者、低收入家庭收入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困难,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

②调高最低工资标准有助于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影响不大。最近几年来,劳动力供需形势逐渐逆转,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向供不应求转变的趋势已经形成,这导致最近几年劳动力工资出现了比较快速的增长。在这一趋势下,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事实上己高出了最低工资标准许多,因而政府再运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提升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效果将变得极为有限。

③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对就业市场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由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实施,提升了劳动力成本,在刺激劳动供给增加的同时,也可能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进而导致就业减少,失业增加。但是,考虑到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事实上已高出了最低工资标准许多,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对就业市场影响不大。

④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使得企业出现招工困难,经营压力增大。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后,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小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加上本行业本身竞争激烈,部分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直接退出市场。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形势越来越不景气的不利背景下,出台调高最低工资标准无疑恶化了企业的经营环境,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一系列不确定性。

⑤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可能加剧我国当时的通胀压力,虽然不很明显。相对来说,工资的上涨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为转移生产成本的上升,企业会将一部分上涨的成本转移到价格上,加剧了我国的通胀压力。

6. 说明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这一概念最先在芬·基德兰德(F.E.Kydland )与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答案】“时间不一致性’

(E.C.Prescott )于1977年合写的《宁要单一规则,不要相机抉择:最优计划的不一致性》一文中提出。简单地说就是,决策者(政府)开始实施一项最优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下一阶段会出现使决策者改变计划的动机,即今天的决策不再适合明天了,这就出现了时间的不一致性。特别地,有时决策者能够通过前后小一致把事情做得更好。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指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并不是一个针对自然的博弈,而是一个多方理性当事人参与的动态博弈。其中公众是具有理性预期的最优化者,同样,政府也是一个有目标和偏好的最优化者。于是,在; 时间,政府出台一个最优政策并被公众相信,在t+n期重新最优化时,政府会发现背弃原来的承诺或在原先宣布的政策上动点手脚对政府更有利。于是事先和事后的最优化之间存在了不一致,即动态时间不一致。由此,政府干预经济的相机抉择的政策由于时间不一致的存在而在实施过程中不一定会导致社会目标函数最人化。

三、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