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8新闻与传播史论之转型中的新闻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事业
【答案】新闻事业是指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活动的、有组织的新闻机构。现代新闻事业主要包括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期刊社、新闻电影制片厂等专门机构; 它们运用采访、编辑、通联、出版、发行等组织系统以及新闻体裁和编排技术手段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组织是传播新闻的工具,既是社会舆论机关,又是阶级舆论机关。其基本功能是:沟通情况,传递信息; 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提供娱乐,丰富文化生活; 刊登广告,提供社会服务。
2. 邸报
【答案】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等,邸报是其通称,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级。它发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内容受到当局严格的控制,主要涉及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员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战报及刑罚等。宋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3. 劳动界
【答案】《劳动界》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李汉俊于1920年8月15日发起创办的周刊,是中共创办的第一份通俗工人读物。用通俗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劳动界》周刊内容设有演说、国内劳动界、国外劳动界、诗歌、小说、读者投稿等专栏。文章生动活泼,短小精悍,以生动的事例揭露了资产阶级压榨工人的罪行,启发工人的觉悟,共出版了24册,1921年1月终刊。
4. 知识沟假说
【答案】“知识沟假说”是指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5. 群体传播
【答案】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这个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其特点包括:①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 ②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群体意识越强,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越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③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一种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④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往往是开展健康传播的切入点。
6. 新闻传媒的公共性
【答案】新闻传媒的公共性是指新闻媒介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信息传播,是社会的舆论公器,具有塑造公众舆论的作用。作为传播社会信息的公共机构,新闻媒介必须尽力反映公众的态度与立场,必须维护公众利益。
7. 精准营销
【答案】精准营销是指商家把营销信息推送到商家所认定的目标消费者面前。这是理想的营销模式。互联网正在逐步实现这样的理想模式。精准营销有三个层面的含义:①精准的营销思想,营销的终极追求就是无营销的营销,到达终极思想的过渡就是逐步精准。②实施精准的体系保证和手段,而这种手段是可衡量的。③达到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目标。
8. 媒介融合
【答案】媒介融合,是指在新媒介条件下,各种介质的媒介—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传播,实现传播技术、手段、渠道的汇聚和交融,在这共同的平台和终端上,将同一或相近的信息内容向不同介质的媒介发送,最终实现媒介互动和资源共享。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我国的媒介融合可分为组织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和媒介形态融合四种模式。
二、简答题
9. 舆论的定义及其特点。
【答案】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开性。从分散的个人意见到群体性的公众意见必须经过公开的社会讨论和交流,而已经形成的公众意见要发挥意见影响力,必须面向社会公开传播,作为民意的显示,实现舆论对于
社会公共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干预。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自始至终,它都是在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
(2)公共性。公共性具体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要吸引公众参与,形成广泛的社会讨论最终整合形成一致意见,这一意见指向的事物必须具备公共性,即利益上对公众而言的切近性,或者涉及公共利益,并契合了公众关心公共事务的内在心理。
(3)急迫性。舆论的急迫性是指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向与目标的现实迫切感决定了舆论的社会急迫性。
(4)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其存在和影响的广泛,原因主要在于舆论主体公众聚合的随机和多元,以及意见指向的涵盖范围的广阔。(5)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它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而是对事物(包括社会人物、事件、问题及其方方面面的社会联系等)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也就具备了一种评价性。
10.简述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的特点。
【答案】在现代新闻传播媒介中,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的覆盖面最广,受传者最多,影响力最大,是最重要的传播新闻信息的工具。其各自的特点如下:
(1)报纸的特点
报纸是以版面空间的形式向读者展示新闻内容的一种传统的视觉媒介,其特点有:
①报纸源自杂志。报纸从期刊中游离出来,完全是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新闻手段与生产能力不断演进的必然结果。
②主要刊载新闻和评论,新闻量大,时效性强。面向普通公众发行,有固定的名称,一般为散页装订。
③定期连续出版,一般每日出版,至少每周一次,价格低廉,出版速度很快,社会影响力大。
(2)期刊的特点
①与报纸相比,出版周期长,最短是周刊,周期长的有旬刊、半月刊和月刊等,并且印刷精美,装订成册,有封面。
②期刊以刊载时事性的文章和评论为主,比较深刻地反映社会的变化。
③期刊读者覆盖灵活,可以照顾大众的兴趣,又可以满足极少数人的需求。
④期刊内容庞杂,五花八门,各学科领域都有相应的杂志,并且便于阅读和保存。(3)广播的特点
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媒介,与报刊不同,广播向受众提供的不是版面而是节目。各节目按时间顺序编排播出,有固定的节目名称。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象广泛。不同年龄、不同需求、不同场所、不同文化层次(甚至文盲)、不同收听条件的听众,都可以利用广播媒介。
②传播迅速。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局限,在电波所及范围或导线所到之处,可以同时收到刚刚发生、正在发生的事件的信息,是当今人们最快获知新闻的媒介之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