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652药学基础综合之微生物学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抗原结合片段。
【答案】抗原结合片段是木瓜蛋白酶水解
片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以及重链
沉淀反应。
2. 酵母菌。
【答案】酵母菌是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多数营出芽繁殖;能发酵糖类产能;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常生活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
3. 次级主动运输
【答案】次级主动运输是某种物质能够逆浓度差进行跨膜运输,但是其能量不是来自于ATP 分解,而是由主动转运其他物质时造成的高势能提供的运输方式。包括同向运输、逆向运输和单向运输3种方式。
4. 淋巴细胞杂交瘤。
【答案】淋巴细胞杂交瘤是免疫后产抗体的小白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形成一种的新细胞株。
5. 酵母菌浸膏(yeast extract)。
【答案】酵母菌浸膏(yeast extract )是指用酵母菌菌细胞水溶性提取物浓缩而成的,富含8类维生素及一些有机氮化合物和糖类的膏状物质,用于配制培养基。
6. 微体。
【答案】微体是一种由单层膜包裹的、与溶酶体相似的小球形细胞器,主要含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
铰链区二硫键近N 端所形成的两个结构相同的结构域组成,可与抗原结合,但不能发生凝集反应或
7. 樓菌斑形成单位数(pfu )。
【答案】噬菌斑形成单位数(pfu ), 又称噬菌体效价,是指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8. 人畜共患病。
【答案】人畜共患病是一大类可在人类与其他脊椎动物间相互转移的传染病,如狂犬病、鹦鹉热、鼠疫、疯牛病、炭疽病、禽流感、SARS 和口蹄疫等。
9. 超氧化物歧化酶。
【答案】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是指一切好氧微生物和耐氧微生物含有的可使剧毒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变为过氧化氢的酶。
10.衰亡期。
【答案】衰亡期是指紧跟在稳定期后的一段个体死亡速度超过新繁殖速度,即群体出现负生长的时间。特点是R 为负值,细胞形态不规则,常出现退化型、膨大型、畸形或自溶细胞,并会释放次生代谢产物或芽孢等。
11.细胞骨架。
【答案】细胞骨架是由微管、肌动蛋白丝(微丝)和中间丝三种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细胞支架,具有支持、运输和运动等功能。
12.活性污泥。
【答案】活性污泥是指由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与污水中的有机固体物、无机固体物混凝交织在一起构成的絮状物。
二、简答题
13.简述微生物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微生物在当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有多种关于微生物的技术已应用于现代农业。技术有:
(1)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术;
(2)以菌增肥效和以菌促生长的微生物增产技术;
(3)以菌作饲料和以菌当蔬菜的单细胞蛋白和食用菌生产技术;
(4)菌产沼气等生物能源技术等。
14.简述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景。
【答案】微生物学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包括以下几方面:
(1)微生物基因组学研宄将全面展开;
(2)以了解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研宄内容的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细胞微生物学等,将在基因组信息的基础上获得长足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
(3)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将更加受到重视;
(4)与其他学科实现更广泛的交叉,获得新的发展;
(5)微生物产业将呈现全新的局面。
15.举例说明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答案】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微生物与植物之间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结构的共生体,而且微生物与植物之间互为对方提供营养物质或生长素物质,促进双方更为旺盛的生长,微生物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有根瘤、叶瘤和菌根等。根瘤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的共生体,根瘤菌在共生体根瘤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作为生长和固氮的碳源和能源,固定后的氮素除部分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输送给植物,而植物则把光合作用产物提供给根瘤菌。如果将两者分开,根瘤菌则难以固定氮素,豆科植物则生长不良。
16.在通过设计实验来决定在一种特定的细菌中发生的遗传转移过程是转化、转导还是接合时,为什么用双重或三重营养缺陷型?
【答案】用双重或三重营养缺陷型是为了排除在基本培养基上长出的原养型菌落是由于回复突变这一可能性。因为同时发生2个基因或3个基因的基因突变是不可能的。在大肠杆菌中,单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率大约是
17.水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答案】(1)首先,水是一种最优良的溶剂,可保证几乎一切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
(2)其次,它可维持各种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并参与某些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3)此外,水还有许多优良的物理性质,如高比热、高汽化热、高沸点以及固态时密度小于液态等,都是保证生命活动十分重要的特性。
18.以IgG 为例,说明该免疫分子如何起源于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阐述IgG 免疫功能的特点。
【答案】IgG 主要由外周免疫器官脾、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以单体形式存在。由中枢器官产生的B 淋巴细胞至外周器官定居,在遇抗原刺激后,就开始增殖,并进一步分化为浆细胞,再有浆细胞合成和分泌IgG 抗体。IgG 是再次体液免疫反应产生的主要Ig ,在血清中含量最高。IgG 在机体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较其它Ig 更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弥散到组织间隙中,发挥抗细菌和病毒感染、中和毒素及调理作用。IgG 的Fc 段可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K 细胞等表面的Fc 受体结合,从而发挥其调理作用及激活K 细胞等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某些亚类IgG 的Fc 段可固定于皮肤,引起I 型超敏反应,还能与葡萄球菌胞壁上的A 蛋白(SPA )
结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