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中外教育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中外教育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 2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中外教育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 .... 9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中外教育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 .. 19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中外教育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 .. 29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中外教育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 .. 36
一、名词解释
1. 壬子癸丑学制
【答案】壬子癸丑学制是1912至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公布的学制系统。这两年分别称壬子年、癸丑年,因此得名。设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3个系统。其中普通教育分3段4级; 初等教育7年,初小4年,男女同校; 高小3年,男女分校。中等教育4年,男女分校。高等教育6至7年,大学预科3年,本科3至4年; 专门学校预科1年,本科3年(医科4年)。学前儿童入蒙养院。大学毕业后可入大学院,肄业期限不定。儿童7岁入学至大学毕业,共18学年。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两极,程度分别相当于中学、大学。实业教育分设乙种、甲种实业学校,均3年毕业,分农、工、商、商船4类,程度分别相当于高等小学、中学。另有实业补习学校、补习科等。沿用至1922年。
壬子癸丑学制在摒除癸卯学制的封建性方面作了努力,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新教育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次重大胜利,有着历史进步意义。但对教育与国情、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等问题尚未能顾及。这一方面因时间较仓促,另一方面也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建设尚未全面展开,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条件还未成熟。
2. 乡村教育思潮
【答案】乡村教育思潮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中期兴起的教育思潮。其基本观点为:主张把教育活动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致力于农民教育和农村社会改造; 要求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改善农村的经济与生活,加强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提倡教学做的统一。主要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和梁漱溟等人。它的出现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反映,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农民革命的一种反应。它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但乡村教育运动的失败也证明教育救国的改良主义是行不通的。
3. 辟雍
【答案】辟雍亦作“璧雍”,西周大学,设于王城。西周鼎盛时期,形成了“礼”、“乐”、“射”、“御”、“书”、“数”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体系。与此相应,辟雍的建筑也有变化,发展为整齐对称的四合院式课堂。按方位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各有专名,东面称为东序,又叫东胶或东学; 西面称警宗,又叫西雍或西学; 南面称成均,又叫南学; 北面称上库,又叫北学; 中间称太学,又叫中学。总名为辟雍,“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学生按季节轮流到瞥宗学礼,到上库读书,到成均、东序学习乐舞和射艺。东汉以后,历代皆设辟雍以存占制,但除北宋末年
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仅为祭祀之所。
二、简答题
4. 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答案】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育的个体个性化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 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因为人要称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从而达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因此,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遗传素质蕴含着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教育。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它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主、独特、与众不同的心理倾向。创造活动是人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不仅是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也符合社会价值的要求,具有社会性。因此,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是个体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5. 简述王守仁“知行合一”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的一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与陆九渊一样,更重“尊德性”,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
王守仁批判地吸收了朱熹的“知行相须”,“行重于知”的思想,扬弃了朱熹“知先行后”的割裂知行统一的观点。他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王守仁把知行合而为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行在知在,知在行在,相互包含,彼此融通。这就混淆了知行界限,否定了知行的本质区别,否定了知行的对立统一关系。但从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
小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
王守仁本是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的,然而实际上,他的“知行合一”说中也有知决定行的含义,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不同的是,朱熹主张“行”之前,先须向外求“知”; 而王守仁则认为“不假外求”,先天具备。至于“知”在“行”的前面,二人则是一致的。
总体而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实质,是以“良知”为标准,统一于“良知”的内心活动,宣扬了道德动机论与先验论。他所谓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是以知为行,把行的客观内容主观化; 他所谓只说一个行,己自有知在,是以行混知,把知的复杂过程简单化。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结于个体的自觉行动,看到了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作用,表现了对道德的自我意识感的重视及对道德行为的能动性的极大强调。从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上看,他反对“知行脱节”与“知而不行”,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的“知即是行”、“以知为行”的结论,抹煞了两者的差别,混淆了知行概念,而且他的理论体系根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6. 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答案】他所主张的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学而不厌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要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积极精神状态,时刻考虑的是不断进步。
(2)温故知新
孔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
(3)诲人不倦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有高度责任心、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来为其服务。教师
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孔丘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精神。
(4)以身作则
孔丘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小仅有言教,还有身教。他把以身作则作为教育原则,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道理来自社会实际经验,不仅对道德教育是适用的,而且也具有普遍意义。
(5)爱护学生
孔丘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他对学生寄予厚望,与学生休戚与共,同时也受到学生们的尊敬。
(6)教学相长
孔丘己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