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10岁,来自农村。1997年因发热10天,体温38~39℃,纳差,稀便每天3~4次来诊。体检:体温39℃,神志清,神萎,心肺无异常,肝肋下1.5cm,脾肋下2cm。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2×109/L,中性粒细胞0.82,肥达反应O效价1∶160,H效价1∶160,肝功能ALT80U,尿胆原1∶20阳性,尿胆红素阴性。假如该病人用药1周后,热逐渐下降,家属给患儿吃了3个玉米,吃后当夜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加,糊状,色略红,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烦躁不安。应考虑() A.伤寒合并心肌炎、心力衰竭。 伤寒合并肠穿孔。 伤寒合并急性肠炎。 伤寒合并肠出血。 伤寒合并食物中毒。
败毒散的药物组成有() 独活、茯苓。 白芷、川芎。 人参、白术。 枳壳、苍术。 薄荷、荆芥。
咳嗽吐痰质黏者,可见于下列哪项() 风热犯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湿蕴肺证。 痰热郁肺证。 肝火犯肺证。
患者女,38岁,北京人,因“发热(体温39.5℃)伴畏寒、头痛、骨关节痛、恶心、呕吐3d,全身皮疹1d”于7月12日来诊。皮疹前曾自服退热药治疗。1周前去广州出差,居住地蚊子较多,有蚊虫叮咬史。查体: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散在斑丘疹。血常规:WBC2.5×109/L,E180×106/L,PLT56×109/L;尿常规:RBC2/HP,WBC3/HP;ALT300U/L。可能性最大的疾病是() A.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 登革热。 伤寒。 败血症。 钩端螺旋体病。
麻杏石甘汤的配伍中体现的治法为() 清宣降。 清疏宣。 清和降。 清泻降。 清泻补。
患者男,2岁,因“发热、头痛、呕吐、咳嗽3d,烦躁不安1d”来诊。查体:T39.5℃,BP98/60mmHg;精神萎靡;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颈强直;胸、腹部可见散在出血点;克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巴宾斯基征(-)。血常规:WBC21.0×109/L,N0.85,L0.15。
针对病原治疗应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