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夕,是指1913年“一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一次革命”失败之后,袁世凯政府宣布国民党为“乱党”,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 非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只要有碍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也被乘机剿灭; 一些本来拥袁的报纸也有因“城门失火”被殃及。到1913年底,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癸丑报灾”是中国新闻史上对报业的一次沉重打击。
2. “付费墙”
【答案】“付费墙”(PayWalls ),即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它是在传统报业的衰落下,许多新闻提供商建立的网上付费模式。建立付费墙的目的就在于将不订阅报纸的潜在读者挡在墙外,并且产生了质量更高的网上收益和更高的每千次点击(CPM )费率。自2009年5月12日默多克宣布对报纸网站停止“免费午餐”以来,新闻集团旗下报纸包括《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等先后宣称都将设立“付费墙”,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在所有面向手机平台的读报软件中,英国的《卫报》是第一家实施收费的。该报在iPhone 和ipodtouch 的读报软件下载已超过10万次。自2009年12月14日起((卫报》开始向iPhone 手机用户推出收费订报服务,每月收费2.39英镑。
3. 葛兰西
【答案】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他在《狱中笔记》中最早将“霸权”一词作为社会分析的一个主概念加以使用。葛兰西把现代国家的形成看作是做为“强制装置”的政治社会和作为“霸权装置”的市民社会的融合,认为市民社会主要是通过“合意”或“同意”的组织化过程而维持统治的社会,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它将吸收政治社会而形成新型的国家。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包含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它给文化研究包括大众文化研究带来f 崭新的启示意义,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大众文化要么褒扬要么贬抑的看法,使得人们以新的视角去反思大众文化,重新界定大众文化。
4. 非语言传播
【答案】非语言传播又称“非言语沟通”,是指人类运用非言语符号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是人际传播的一种基本方式。非语言传播符号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①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工整或潦草等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物;
②体态符号(gesture )。例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等;
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仪式和习惯、服装和饮食、美术和建筑等等。
5. 库利
【答案】库利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他设了《传播》一章,从传播的概念、传播的意义和重要性、传播与人际关系、传播的社会心理功能,到印刷媒介与近代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等,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从这个意义上年,库利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尝试的一位重要学者。库利关心的一个主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间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一是“初级群体”(primarygroup ),二是“镜中我”Clooking-glassself 。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库利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没有给予充分关注,这与他对大众媒介的营利性感到不满有一定关系。
6. 符号的任意性
【答案】符号的任意性是指构成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支配着索绪尔的整个语言的语言学系统。
二、简答题
7. 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
【答案】(1)意见领袖的概念
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2)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
根植于互联网络虚拟平台的意见领袖,既具有传统社会意见领袖的本质特征,即选择性地传
播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信息,通过提供建议和观点影响他人,又因为其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殊生存环境,而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①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群体并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与传统社会意见领袖一样,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群体并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是,他们所属的同一群体是存在于网络社会的虚拟群体,这些群体是基于共同兴趣而建立。共同兴趣是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产生联系的基础,也是意见领袖发挥个人影响力的前提。而同一群体的身份使意见领袖的意见和观点更具说服力,更易获得群体成员的信赖和尊重。
②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稳定性。
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则是依靠双方持续对某一共同内容的关注,以及受影响者对自己所推崇的意见领袖及其言论的关注。受影响者对意见领袖的尊重和认可完全源自意见领袖在互联网平台的真知灼见,对其现实社会的身份和背景却所知甚少,缺乏对意见领袖的全方位的认识和印象。而另一方面,意见领袖对其支持者的具体情况也不似现实社会那般清楚。交往环境的虚拟性使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某些虚拟成分。加之虚拟群体成员与现实社会群体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因此与传统社会相比,受影响者对意见领袖的认可程度和忠诚度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稳定性。
③网络意见领袖的行为表现非常活跃。
积极的网络参与行为是网民成为意见领袖的前提条件,通过积极的参与行为,网民才能扩大个人的社交范围,提高自己的曝光度。网络意见领袖都是积极的信息传播者,只是不同类型意见领袖的活跃范围有所区别。事件型意见领袖只在某个特定事件中行为活跃,而群体型意见领袖则是所属群体一段时间内的活跃分子。以网络论坛这一虚拟平台而言,成员的发帖数量和论坛级别等信息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其参与行为的积极程度。发帖数量会累积成该成员的积分,积分越多意味着成员的上网时间越长,参与度越高,代表着成员网络经验的丰富,这种资历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参与者在群体中的信任度。
④网络意见领袖都具有出色的表达能力。
计算机交流消除了诸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许多面对面交流中的必要因素,这些是确定交流者个人特征及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人际交流是一种基于文本的计算机中介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无法根据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职业等社会线索来确定社会身份,意见领袖在网络中的个人形象主要依靠文本等符号来塑造,个性化的文字表达成为意见领袖脱颖而出的必备条件。
⑤网络意见领袖都具有某种专长。
互联网的平权性尽管为每位参与者提供了平等传播信息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但只有那些在某一方面拥有知识和专长,并在此基础上具备独到的话题分析能力,能够提供真知灼见的人才可能成为网络意见领袖。这里的专长或是在某一专业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或是在某一特殊事件中具备独特和深刻的分析能力。在网络群体中能够引导别人的意见领袖,大多不是比其他人更多地接近信源,而是能够给予其他人更多的思想和观点,帮助人们在凌乱的信息中抓住重点,在